通过学习《散文教学教什么》,感受颇深。
一、思想意识的转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教学设计时,如果教师的眼光只盯在一篇课文上,对相关的文体知识知之不多,思之不透,他的行就可能遇到不正不顺不到位的情况。或许暂时教学成绩看不出端倪,但时日越长,素养差别就大了。作为一线教师,大多可能更关注怎么去做。但如果搞不清为什么这样去做,那么怎样去做,也就是毫无根据,仅仅是跟着感觉走哪算哪。所以,读理论研究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站位高有方向有深度。
二、教学原则的突破。
书中把散文阅读教学的原则归纳为四条:1.散文教学设计理念,要依据散文的体式进行教学设计。即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教散文的共性特征,还必须教出一篇散文的特质来。2.散文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依据散文的体式特征,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3.散文教学的目标,是通过体味散文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与分享作者丰富、细腻、独特的人生感受。4.散文教学的方法,是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文本细读,增长自己的语文经验。
在读了这些知识之后,尽管消化不甚透彻,但我在教《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时,已经在有意识地思考把这些原则渗透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篇”来总结归纳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再把“这一篇”得出来的结论在其他文章里辨析,哪些特征类似。也注重体味言语表达和细节描写,分享作者细腻独特的感受。潜意识下,所学已经在进行点滴运用,而且非常注重散文的体式特征。
三、常见问题的反思。
书中提到散文阅读教学常见的问题:1.从散文里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2.从散文里的独特的情感认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实际上是把作者的情感认知腾空并黏附到外在的言说对象,企图让学生具有外在的言说对象的思想精神。
在阅读过程中,反复提到“体认作者在散文中所传达的独特的经验,进而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我真正明白了散文想表达的是作者的独特感受,而不能偏颇地去挖掘“外在言说对象”,这是不懂得散文体式特点及教学目标的。“体认”的意思是体会并认识到,而不是感同身受,我们不能占有作者的人生经验,但我们可以通过品读他的语言,去感受他独特的情怀。
另外,在教学中,绝不能把解读概念化抽象化,而应紧扣文本,细细品读文本。例如《藤野先生》一文,我在引领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引导学生关注回忆性散文在单元导读中设计的“注重细节”,让学生在几件事中找哪些细节可以看出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学生直奔细节,品读语言,从而概括归纳。《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也是如此,母亲的“勤劳一生”体现在哪些细节上,都是引导学生品读语言,而非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