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制约和躲避制约都是建立在厌恶刺激的基础上。惩罚是给予个体負增强物,以阻止不良行为的出现,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及时施以厌恶刺激。逃避制约则是面向正在受惩罚的个体,激发他改过向善的行为,鼓励表现良好行为。一旦表现出良好行为,则立刻把正在进行的厌恶都删除。躲避制约就是因为厌恶刺激的存在,而不敢违规违法。
家庭方面:
1、应用在吃零食:逃脱躲避制约,带来儿童不良行为。
2、应用在学校通知,使用逃脱制约,发生儿童偏差行为。
3、应用在兄弟相处,误用躲避制约,反而制造儿童脱序行为。
4、应用在孩子哭泣,应用躲避制约,应注意儿童身心,以防发生心理症。
5、应用在读书方面,应用躲避制约,应注意实质内容,否则失去意义。
学校方面
1、应用在情绪反应:在日常的生活中,难免会碰到让人恐惧、焦虑的事情,比如打针,孩子不愿意打针。
2、应用在班级处分:应用躲避制约,宜一视同仁,要不会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
3、应用在平时教学:老师对儿童行为的好坏,应避免渗入自己的情绪,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依行为好坏定论,配合增强应用,使良好行为能再度出现为宜。
4、应用在操场规则:实施或者是应用,必须言出必行,否则易生事端。
5、应用在平时考试:呼应学生不良行为的躲避,势必强化儿童偏差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