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人到了中年便喜欢回忆过去,而那些被岁月带走的亲人和往事,就像一滴蜂蜜,带着淡淡的香甜,让人难以忘却。
读散文集《今宵酒醒何处》,被那些细节打动。作者王东京,经济学家,专栏作家,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为何一个学经济的人会有如此深厚的文学功底?原来作者从小喜爱文学,高中毕业填报志愿时,原本要选择中文系继续自己的梦想,然而老师却劝他填了经济学。那一番朴素的对话即有对梦想的支撑,也有对现实的规划。
老师说:你家在农村,又是家中长子,需要承担的责任很多,文学不能养家糊口,而经济学即为国家建设发展做贡献,又可以很好的养活你,文学可以做为业余爱好。
现实又无奈的一番话,文学可以喂养灵魂,却不能果腹。旧时如此,新世如此。
于是,他专心学经济。用心读经济学经典,当他深入学习之后发现,经济学其实也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问。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能够通过一种经济现象去看清一个社会问题,这是一门有福于大众的学问。
而文学,虽不能果腹。但它也有着无穷的精神力量。它让一个人的灵魂饱满,思想深厚。它可以寄托一个人所有的情感。
作者把安身立命的学问做深的同时,也用文学喂养着自己的灵魂。
诗人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母亲在这头,我在那头。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说:乡愁,是缝在游子衣襟上的纽扣。解开是远方,系上是家乡。
他怀念母亲做的鸡蛋糯米丸,过了花甲之年也不曾忘记。面对着他眉飞色舞的描述,母亲小声的回应:你也过了花甲之年,离开家太久了,下次你一个人回来吧,我做饭给你吃。
多么温馨的画面,年过花甲的儿子跟耄耋之年的母亲撒娇。家的意义便是如此,有娘的家是温暖的,美好的。有娘在,你多少岁都有人疼爱,都觉得头顶还有一片天、一把伞。
他怀念他的老师,那些教导他走上人生正路的师长。他们亦师亦友,给彼此的生活带来温暖,带来光。
人生就像一条河,一直朝着前方流。但也会有几个拐弯,让它停顿、回旋。人也是这样,不能直直的往前走,总是要适时的停下来,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是否留下一些遗憾,思考一下走的是否正确,怀念一下曾经温暖心房的人和事……
而文字是河床上栩栩生辉的鹅卵石,记录着河流一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