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人间有人记得,亡灵们就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一旦被人遗忘,他们才会渐渐消失,连白骨都不见——是为终极死亡。”
——《寻梦环游记》
文/思想食堂
在这个日渐寒冷的冬天,有一部电影温暖了我们的心,它就是最近刷爆朋友圈的《寻梦环游记》。它以“墨西哥亡灵节”——一个关于死亡和鬼魂的节日为背景,却拍出了最暖心的东西:爱、亲情、善良、梦想和坚持。
死亡并不可怕,只要人间还有思念,那感情就没有断,亲人和朋友会在两个世界交会时团聚。《寻梦环游记》里的这个设定也许无法用科学来证明,却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陪伴。
相对于墨西哥“亡灵节”的热闹嬉笑,中国的“清明节”是肃穆的,既满怀敬畏,又难免惧怕,对死亡这件事本身更是相当避讳。其实,生与死是如此自然又不可避免的事。可我们,不仅缺“性”教育,还缺乏“死”教育。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五本书,不同国籍、不同职业的作者,或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是引用别人的事例,阐释了各种不同的生死观。
No.1
《最好的告别》
作者:[美]阿图·葛文德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都缺乏清晰的观念。
作者曾任白宫健康政策顾问。在书中,他以医生的视角,通过真实的临床案例,不仅记述了生命的衰竭、丧失与死亡,也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
全书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对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有很大的启迪。
No.2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
作者:[美] 欧文·亚隆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本书探讨人们心中普遍存在却被长期否认和压抑的死亡恐惧。作者以一位普通老者的身份,对内心的死亡恐惧进行了自我表露和剖析。
作者通过一些哲学家、心理治疗师、艺术家们所提出的观念,介绍了几种在日常生活中可行的克服死亡恐惧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读者直面死亡,改变对死亡的恐惧之心。
No.3
《生死学十四讲》
作者:余德慧/石佳仪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陪护重症病人的过程中,积累的关于生死学的心悟。
书中强调,我们不能用常理来判断重症病危的人们,必须跳出常理来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借此深入分析,在正常的生活状况下,人们应该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找回灵性的力量。
作者更是以海德格尔哲学和佛学的观念,系统地探讨生死学的内涵,将生死学的每个环节剖析得非常透彻。
No.4
《写下你的墓志铭》
作者:毕淑敏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是作者“四弦散谈”的死亡篇,“人生就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作为一名曾经的医生,作者对于“死亡和生命”的含义从未停止过思考。
如果你想更多的了解那就慢下来去读一读这5本书吧!我可以陪你一起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