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启动配置,人员及薪酬,后台团队另算
冷启动靠爆款产品
截止2018年底,本地市场已有不少于3个做本地餐饮娱乐产品的社交电商,后进者要切入市场,需要更为强力的产品作为第一个启动产品,可以是实物或者餐饮产品,也可以是景区门票,要拿出一个远超用户预期的产品,做第一个用户流量池,这是一个比较稳且有效的做法,核心在于如何筛选出这个产品。另外一些常规获客方法,比如有资源,可以切入一些固有的渠道去引流,增加产品的工具属性,提高获取用户的效率。
精细化运营提高效率
从第一批用户开始做精细化运营,建立标准模型,筛选优质用户,通过各个渠道去增加优质用户,利用自身资源去转化kol为产品站台背书,同步地,前期不考虑利润,提高销售的绩效薪酬,在商户端给予补贴,保证商户的利润。在用户端,精细化运营,系统化获取,规范化教育,不断迭代,提高种子用户的黏性,帮助他们赚更多的钱,尽量把他们的社交资源转化成平台的渠道资源。
产品逻辑&后台的流畅稳定
互联网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互联网用户对产品的要求更高了,2年前的UI逻辑可能到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即使已经验证商业模式,没有稳定流畅的后台支撑,用户体验差,那么留存率一定是非常糟糕的。产品的逻辑更要非常清晰地传达给用户,用一次就知道你是做什么的,后台提现周期等细节亦是关键的问题。没有后台的完善支撑,前端的工作将事倍功半。
总结
整体逻辑,前期想尽一切办法获客,利润全部补贴给商户和用户,在本地至少需要做到日活1000,时间周期预计3—6个月,且增长稳定才开始考虑盈利。
按照人均5k的薪资,一个销售一个运营,每月1w,3—6个月需要3—6w的支出,团队管理者可兼任运营岗,但效率一定会更慢,运营的工作是细致繁琐的,而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商户端销售的培训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加上管理岗的薪酬7k,月均开支1.7w,3—6个月需要5.1—10.2w的支出,算上每月8k的运营费用,月均开支在2.5w,3—6月的支出在7.5—15w。技术团队未计算在列。
最后,影响实际情况的因素太多,因此以上的方法论虽差别不大,但是完成度目前不能预期。正常情况,如果产品相对稳定,3个月可以盈利,按照最低配置的人员规模,盈利预计在3w/月。但如果产品尚未投放市场,没有经过迭代,则时间预计延长至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