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十七)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书中译文: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称号?”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之为‘文’。”
我的感悟:
本章有两个成语:“敏而好学”和“不耻下问”。《论语》中有好多成语,如:三省吾身、见义勇为、周而不比、陈力就列、成人之美、闻一知十等等。这里我们又学两个成语。
子贡是孔门十哲之一,儒商的鼻祖,是孔子学生中最富有的人,孔子周游列国主要靠他资助。子贡聪明好学善辩,也是著名的外交家,非常喜欢提问。前面有子贡问孝、子贡问君子等,现在子贡又找老师来提问了。
子贡问:卫国大夫孔圉,死后为什么给他“文”这个谥号呢?
这里科普一下:谥号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有的现象,皇帝有谥号,王公大臣们也有谥号,但大臣只有位高权重者才可能有谥号。如周文王、周武王。文臣和武将谥号各有不同,文臣谥号以“文”为荣,而最尊荣的谥号就是“文正”。如范文正公范仲淹、王文正公王阳明、曾文正公曾国潘等。
古书上说: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等。子贡的疑问是孔圉凭什么死后赐谥号为“文”。
孔子的回答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周游世界来到卫国,正赶上孔圉做卫灵公的大夫,孔子非常了解他,就告诉子贡:孔圉有经天讳地之才,但依然聪慧好学,遇到不懂的事情,喜欢请教他人,甚至请教那些身份比自己低的人,所以称之为“文”。
孔子的意思是提醒子贡,别有问题光知道问老师我,你要多问问他人,甚至不如自己的人,也要多向人家学习,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也是在提醒我们大家,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有自己的短板,所以要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不耻下问。例如你是个医生,你学过解剖,但在家里杀鸡宰鱼,你未必胜过老爸,所以你要多向老爸请教;你是个厨师,烹炒炖煮是你的强项,但逢年过节吃喝招待,你未必强过老妈,所以你要多向老妈学习;你是领导,谋略规划单位无人能及,涉及网络技术问题,你未必能懂,所以你要多向小辈礼问。
“不耻下问”对有些人而言却很难,因为他自尊水平比较低,内心不够强大,走到哪里都想掌控局势,假装自己无所不能,所以不敢放下身段去请教,其结果是错上加错,越走越偏,甚至触发更大的问题。
做不到“不耻下问”的人,如果碰到好为人师者,就会被激怒,会认为对方看不起自己,会认为对方想掌控自己,就会生气、愤怒、攻击,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损人而不利己。
有人会说,我也好问呀,“见贤思齐焉”,我喜欢向榜样、向高于我、向优于我的人学习。至于其他,则不入我的眼,我不服!朋友,你这样很危险。
子贡本人就很优秀,他很敬仰孔子,象孔子的秘书一样整天围着老师转,也很好学,所以问这问那。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也告诉我们这些后辈:你其实应该问问更多的人,那怕学识不如你的人,人人都可能成为你学习的对象。
孔子这段话记录在《论语》“公冶长篇”中,我们即学习了两个成语,又学习了为人处事的道理,还增长了处理人际交往的智慧。
真好。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