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的周末在医院陪护姑姑和姑父。
本来只是姑姑一点小问题,在医院挂吊瓶,可是姑父不放心,每天骑摩托车接送往返。
昨天早上,姑父刚把车骑到医院,一个上坡不小心没掌握住平衡,坐在后面的姑姑没有事,姑父的脚直接被歪斜倒下的车子压断了小腿。
然后两个人一起住进了医院。姑姑即将做一个小手术,姑父的腿也动手术,还要放置钢钉。
人在老年阶段真是格外要注意预防摔倒骨折的问题。随着机体的衰老,骨密度已经大不如前,同样的力度,年轻人可能只是青肿几天,可是换老年人也许就是骨折。
骨折带来的疼痛是难以忍受的,同时漫长的康复期也非常煎熬。有一部分人群选择放置各种材料帮助愈合,会有各种排斥反应,而且在一定的年限还要动手术取出来。一部分选择自己慢慢长合的,需要长期卧床静养,可是这种状态对于身体其它器官又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体是一个大循环,常常为了治愈某一处病患而影响其它方面的健康,作为患者,并不具有专业的医学知识,而作为医院,如果能够培养一些具备专业知识的陪护人员会更加的契合病人的需要。这一块存在强烈的需求,互惠互利的供需市场。
姑姑姑父有一个儿子,但是儿子儿媳离家千里,一家都在大城市工作,老两口就是典型的空巢老人。住院了也没有告诉孩子。去看望他们的时候,姑姑恍若有思的说,当初要是多生一个孩子就好了,这样在医院住院的时候也多个照顾的。有些事情是年轻的时候想不到的。
我适当安慰了一会儿,但是心里知道,就算多几个孩子,就一定会在医院治疗的时候得到很好的照顾吗?也不一定的。至少还得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孩子们都过得不错,具备一定经济能力,离家不远,有时间,还要孝顺,最主要还能找到好医院、好医生。但是这些仍然不能替代医疗制度改革带来的便利化,甚至理想化的医疗制度可以代替孩子们的孝心,他们不是专业人员,但是能够花钱购买最好最贴心的治疗和服务。
前不久看过冯唐访谈的一个片段,冯唐是张海鹏的笔名,写作是他很认真的爱好,其实投资才是他的主业,作为一名医学博士,这让他无可厚非的格外关注医疗板块。昆明儿童医院股份制改革就是他的力作之一。访谈的片段透露出两点疑问:一则,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认为医院是不能賺钱的?二则,针对中产阶层和更高消费者阶层,更专业化私密化高端化医疗服务和配套服务的需求如何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