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领导就是先抓住20%的员工暨鲲鹏领读胡光书精益管理实战课1277期
这节课讲方针管理的监查,不是审核别人,而是领导在不同阶段审查目标、检查课题和员工一起寻找解决方案。
做方针管理的侧重点在过程,必须目标上墙,不然仅凭事后记忆无法复盘。
领导要多去一线走访,降低员工的紧张感,让员工习以为常。
领导要抓住20%的员工,因为每个企业都有262的员工,20%是积极的,20%是抵触的,60%是观望的。要发挥派头羊的作用。
另一个有趣的观察是,眼见为实,胡老师辅导一家企业做方针管理,半年没有动静,但是看他们看到日本企业把方针管理上墙之后,回去也会自己干了。
所以,想要踏实落地的企业,不妨先去胡老师的明星学员那里做个参观。
以下为金句:
01、方针监查的“监”,不是监视人,而是监视我们的目标和课题,看看哪儿偏了,哪儿卡了。而这里的“查”呢,不是警察的察,而是查找的查。
02、更进一步来讲,意思就是上级管理者不是要置身之外,像警察一样来抓“坏人”,而是来找课题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补救。
03、根据我的经验,量化、具体记录工作过程的习惯,大多数人是没有的。
04、如果是第一季度,就侧重看公司方针的目标和课题,是否做到了上下对齐、左右拉通,员工是否掌握了执行课题的方法,也就是QC story是不是都用起来了。
05、到了第二、三季度就得着重看行动课题的效果了。要能够充分把握现状,如果发现课题跟目标有偏差,要立马调整。这一步的关键在哪里呢?就是各部门一定要养成记录的习惯。没有具体的执行过程记录,就没法复盘。
06、全年的最后季度,就要总结全年问题出在哪,真因在哪,做到防止再发。然后为下个年度的方针,找思路了。
07、公司有一面巨大的方针管理墙,每个部门又有每个部门的方针墙。能让公司任何一个人看到公司的、部门的方针目标和课题的实现进度,每个课题的QC story清晰记录。
08、有人就问这家日本企业的社长:“方针管理在我们看来很难搞,你们为什么能做这么好?”社长说:“没有方针管理,全公司到处都是浪费、都是异常,根本活不下去啊!”说实话,大家当天就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09、当组织文化变革的时候,公司里势必是一个“262”的结构。什么意思?就是说前面有20%的人支持,后面有20%的人抵触。剩下的中间那60%持观望态度,也就是摇摆不定,等着跟风,看看之后什么情况。
所以,我们做方针监查,管理者也只需要积极鼓励前20%肯干的人。这样,中间60%的人会看到,老板确实重视,这个事儿是真有成果,也就干起来了。
10、我会说:不管谁发生什么问题,你一定不要相信这是个人的问题。这才是领导该具备的价值观和原则。如果总转不过这个弯儿来,有个哈佛商学院的研究数据可以了解一下:员工工作绩效的72%,取决于他的直接上司。
以下为正文:
你好,我是胡光书,欢迎来跟我学精益管理。
前面三讲,咱们都在讲怎么定方针。这一讲,我们来看看,开始执行方针后,怎么做好定期复盘,确保目标和课题执行到位。
有计划就要有复盘,对于工作来讲,本来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现实中,像方针管理这种长周期,而且涉及上上下下好多部门的事儿,复盘就很容易流于形式。这该怎么办?这就是我们这一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节奏把握
平时,我带企业做方针落地的定期复盘,习惯用一个词,“方针监查”。这个搭配中文不常用,是我直接从日语中拿过来的。我知道,一听到“监查”这个词,很多同学可能会心里一紧,监督、监视、追责……气氛紧张,压力好大!
我们要搞的方针监查,跟你的第一印象是相反的:
这里的“监”,不是监视人,而是监视我们的目标和课题,看看哪儿偏了,哪儿卡了。
而这里的“查”呢,不是警察的察,而是查找的查。更进一步来讲,意思就是上级管理者不是要置身之外,像警察一样来抓“坏人”,而是来找课题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补救。
那么,怎么做方针监查呢?说到底,底层逻辑其实还是我们之前反复提到的,转动PDCA循环。只不过这一回,方针落地复盘,我们时间节奏上讲究更多一点。
什么讲究呢?一个大原则就是,部门越小,转动PDCA循环的速度越快。
基本上来讲,公司级别方针,要做到每个季度一次;部门级别的方针,就得每个月一次。再往下一级,就要转动更小时间刻度的PDCA循环了。每一级做方针监查,他的上一级领导都要参与其中。
当然了,做方针监查,公司层面一定要做好总的把控。在不同阶段,公司层面重视的点,也应该不一样,这里稍做个说明:
如果是第一季度,就侧重看公司方针的目标和课题,是否做到了上下对齐、左右拉通,员工是否掌握了执行课题的方法,也就是QC story是不是都用起来了。
到了第二、三季度就得着重看行动课题的效果了。要能够充分把握现状,如果发现课题跟目标有偏差,要立马调整。这一步的关键在哪里呢?就是各部门一定要养成记录的习惯。没有具体的执行过程记录,就没法复盘。
全年的最后季度,就要总结全年问题出在哪,真因在哪,做到防止再发。然后为下个年度的方针,找思路了。
你看,其实这个方针监查怎么做,是不是一看就明白?
看起来简单,但实际做的时候,我们会遇到的隐形阻力,其实还挺大的。
识别阻力
是什么阻力呢?开门见山地来讲,是大家的心态。
我在一家公司,带着大家去做方针执行复盘的时候,就遇到这种情况。
我跟他们的总经理聊了方针管理的逻辑,他就激动地对我说:胡老师,这个太好了,对我们太有用了,这就是公司需要的顶层设计啊!赶紧落实。
咔咔咔,第一年,公司和各部门的方针书都出来了,目标、课题,啥都有了。
但是实际推行起来,就发现没那么顺。有的人积极性很好,有的人积极性不咋样。
有一次,我问到他们一个分厂厂长:上个季度的方针干得咋样,一起来看看啊。
他就说:我这还可以,目标差不多都达成了,不过呢,也没啥亮点,等有了好案例,再请老师来指导。
你看,态度很客气,但还是能避就避、能拖就拖。这种心态,其实挺常见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呢?我们来分析分析。
首先,大概率是因为方针执行的过程没记录。根据我的经验,量化、具体记录工作过程的习惯,大多数人是没有的。都是等到复盘时候再去回想,这时候发现前面的很多事实和细节都丢失了。这么着,就没法复盘。
更重要的是,做得不好的人,不愿意复盘,尤其是不愿意跟上级一起复盘,主要就是怕考核。怕自己做错了,受到惩罚。即便是没有惩罚,人都好面子,自己干得不好,也不愿意拿出来说。
消除阻力
问题主要就是这么两个,那么怎么解决呢?我就着刚才的案例,接着给你讲讲。
首先,刚开始的时候,别着急要结果,重要的是设法实现方针管理的目视化。
推方针管理这个事儿,是要改变大家的习惯的。包括随手记录的习惯、复盘的习惯、紧跟经营目标的习惯。我们都知道,凡是涉及到习惯改变的,不可能立时见效,就得有日拱一卒的耐心。
我刚刚说的这个企业,他们真正把方针管理这套方法用起来,见效果,还真花了三四年时间。
刚开始,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情况,推不动。
转机发生在哪呢?推到第3年的时候,我带着这家企业的核心高管去到日本企业学习。我稍微介绍下这家日本企业,他们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企业不大。但因为精益管理做得彻底,品质很高,成了丰田高端车型雷克萨斯的零部件供应商。要知道这是极其艰难的挑战。
他们在这个企业就很直观地看到,诶,公司有一面巨大的方针管理墙,每个部门又有每个部门的方针墙。能让公司任何一个人看到公司的、部门的方针目标和课题的实现进度,每个课题的QC story清晰记录。
有人就问这家日本企业的社长:“方针管理在我们看来很难搞,你们为什么能做这么好?”社长说:“没有方针管理,全公司到处都是浪费、都是异常,根本活不下去啊!”说实话,大家当天就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眼见为实,回来之后他们也跃跃欲试了。他们的总办负责人最先行动,一回去就把部门的方针书上墙了。后来,其他各个部门长也加入了方针书上墙的行列。这么着,高层领导率先垂范,到了下一年度,他们二级部门也都做到方针管理上墙。这个公司的方针管理慢慢开始有模有样。
其次,要打造一个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
这一点其实我们在讲怎么鼓励员工提案的时候,重点讲过。对于方针管理的有效推行来说,同样重要。
在这里,我给你一些实用小窍门。
作为公司高层,你不要等到固定做监查的时间,比如季度末、半年、年底的节点,才要他们的方针监查报告。你可以每一两个星期到各部门非正式地去溜达一趟,看看他们的方针管理墙。第一次,下级紧张。第二次,还紧张。后面你去多了,他就不怎么紧张了。这个叫作“心理脱敏”。
平时你去溜达的时候,见到过程记录具体,也就是甘特表及时更新、课题QC story记录具体清晰的,要马上表扬。发现有什么小问题,也不要直接说这儿那儿不对,要先询问:这儿我看不太懂,你来给我讲讲。一层层启发,让他意识到自己哪里有偏差。后面大家再一起正式复盘的时候,下级只需要进行汇总说明,串下逻辑就可以,压力就不那么大了。
还有一点,我还要提醒管理者,刚开始只需要多多鼓励激发前20%积极的人,不需要特别敲打不积极的人。
你可以多去观察下,当组织文化变革的时候,公司里势必是一个“262”的结构。什么意思?就是说前面有20%的人支持,后面有20%的人抵触。剩下的中间那60%持观望态度,也就是摇摆不定,等着跟风,看看之后什么情况。
所以,我们做方针监查,管理者也只需要积极鼓励前20%肯干的人。这样,中间60%的人会看到,老板确实重视,这个事儿是真有成果,也就干起来了。
最后,从根本上讲,企业价值观、管理者的价值观,一定要完成转变。
很多企业追求的是结果导向,成王败寇。但如果你要做方针管理一定要记住,过程比结果重要。
方针的监查和复盘,不是为了追究个人问题,而是为了找出企业系统性的问题。然后着眼于未来制定对策,做到防再发。
如果方针监查,还是停留在追究个人责任的维度上,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就说明精益管理的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最关键的是,没理解管理就是过程保证,结果验证。
只要把课题完成的过程,记录得很细很完整,管理者就可以跟下级一起分析,是课题本身找错了,导致不能达成目标呢?还是员工知识技能不足,需要上级提供培训,把目标挽救回来呢?再或者是组织环境、外部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需要上下级乃至跨部门共同制定应对策略呢?
在这个意义上说,课题比目标还重要。
其实,每当我说到这,还是有领导会追问:如果真的是人的问题怎么办?
我会说:不管谁发生什么问题,你一定不要相信这是个人的问题。这才是领导该具备的价值观和原则。如果总转不过这个弯儿来,有个哈佛商学院的研究数据可以了解一下:员工工作绩效的72%,取决于他的直接上司。
总结
好,这一讲方针监查我们就讲完了。我来给你总结一下。
方针监查,就是方针落地过程中,做定期跟进和复盘。基本方法论,就是我们熟悉的转动PDCA循环。
要让各部门放下对方针监查的抵触情绪,核心是三点:刚开始做,别着急要结果,先设法实现方针管理的目视化;过程中,要打造一个有心理安全感的组织环境;最后,从根本上来说,企业的价值观要完成转变,过程比结果重要。
到这里,方针管理这个模块我们就讲完了。企业做好方针管理,既需要高层出战略,也需要综合运用精益管理的思想和工具,可以说,方针管理就是企业做精益管理的顶层引领。
到这一讲,精益管理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的主要方法,我们就都讲完了。但是,这不是企业经营终点,下一讲,我们要看看精益管理向前一步,我们要走到哪里去。
我是胡光书,我们下一讲见。
本文领读:
王鲲鹏
华与华方法粉丝圈发起人
鲲鹏咨询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