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活着好累!”这感觉一直是若菱人生中的一个背景音乐,伴随着她从小到大,每一个场景都不曾缺席。-这是读到的第一句感到和我共鸣的话,是的,我曾经无数次的被它折磨,但好在我为了我的家人,我一直坚持,以至于到现在我有燃起对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我努力让自己跳出舒适区,尝试改变~
读到第三页,想到上大学的时候曾经念过这本书,完全回忆不起当时的感觉,只能感叹此刻,联系到自己,我竟然和若菱会有几乎完全相同的思想和行为~不禁感叹作者张德芬老师的阅历~是的,当面对一件不顺利的事情的时候,我会想到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我在绝望的同时会想到只要不放弃,上天总会给你开启新的生机,所以我不会让自己完全绝望,我会抓住能依靠的稻草,;突破~在这一页起,书中的另一位“主人公”老人出场了,我隐约回忆起,当初我第一次念这本书的时候,就一直困惑这个老人是一个虚拟的想象出来的人物,还是作者写作时真实安排的这样一个人物存在,说他虚拟,是因为,我会联系现实,觉得书中写的有些不可思议,比如P4中写道“老人坐在炉边,向她示意:桌上有为你备好的热茶”,这句话我一直就觉得不实际,一个陌生人偶然敲门进去,老人事先并未知情,为什么就会有“提前备好的热茶”?是我思想太直钝了吗?这是一本小说,我不能太联系现实?换个角度想,作者紧接着在下面写出老人的提问“你是谁?”,是想隐喻每一个人的生命中老天都会给她安排贵人吗?(等待谜团的解答)
在这本书里被问到“你是谁”,我想到了最近看到的唐僧的故事,唐僧和别人做介绍的时候,总会说:贫僧唐三藏,自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天拜佛取经。他说了他是谁,来自哪里,要干什么。嗯,我又要重复使用“感叹”这个词了,原来目标明确的时候,可以被概括的这么简练~联系我自己,我知道我自己一直目标都不明确,我多么可恨啊,我知道自己一直没有进步,却一直在自怨自艾……此刻,我要写下,我,昵称嘿呀,是一个被善良淳朴的家庭养育大的普通人,我此阶段的任务是要开拓自己的固话思维,让自己摆脱消极情绪。我快30岁了,虽然已经晚了,但依然要鼓励自己,如果真的想改变,任何时候都为时不晚~
P6:若菱在素昧平生(啊哦,我百度了这个词的意思,从来不相识;呃,我脑子里一直想的是“素昧相识”,原来应该是素不相识~读书是真的很重要……)的人面前,她把她自己不幸的经历都倾倒出来,不禁让我想起我自己在早起营线下聚会那天,我感到我好自私,也想到了“羞”这个字眼,我为自己的消极羞愧~为什么总要让自己陷在自己经历的所谓的“不幸运”的思维泥潭里,我有很多幸运的,被上天宠着的事情啊,比如给我那么善良的父母,他们耳濡目染的让我从小就知道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他们也让我在小小的农村就体味到人情冷暖,而这些是每个人不愿面对却早晚都会面对和经历的事情,我却一直总认为它影响了我,让我消极,我接触到的人和事太少了,如果不是早早的看到了家族人的“尔虞我诈”,恐怕我不知道还会吃多少看不开人情的苦~我有爱我的家人和朋友,知己朋友是多余一个的;我有一颗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大脑,虽然高中一直在县城一中的优等生的班级,大学还是只考到了普通的二等院校邢台学院,但是在那里我放开自己,让自己结识了优秀的朋友们,比如安,比如小北……我有一个不胖不瘦的体型,这是现在很多小姑娘都想要有的,我可以不用在这方面耗费太多精力……改变思维,就要多想想自己的优势,优点,想到了四月给我的提醒,每天想想自己的十个优点,让自己变自信起来。当时这句话我走心的听了,但是一直没有实施,因为我的潜意识认为自己是卑微的,我是差的,无能的,我还是贪心的,嫉妒的,太容易受外界影响的,太在乎外人评价的,我说话太直接,以至于会伤人都不自知,我想不到自己的优点是什么,但是现在,我想给自己总结一下我的优点:我正直,我真实,我可以微笑,我可以想哭就哭,我敢于承认自己所有的不足,我有一颗想要进步的心~也许现在我的优点还不多,但是要相信,慢慢可以变得更好~p7中,老人提到“身份认同”“看待自己的角度”……在看到这两个语句前, 我已经写下了前面的1600字……“老人”说“你的故事很让人同情,不过这不是真正的你”,好奇我会跟着作者的写作或者说老人的指引找到我真正的我吗?(老人认为若菱认为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她都不是真正的她 )
p9中,老人说:“什么都不要想,让你的头脑暂停几分钟”,然后我照做了,在我闭眼的一分钟左右里,我认为自己是什么都没想的,我很习惯这种状态,注意,我形容的是习惯自己什么都不想的状态……老人让若菱让睁开眼睛后,“明知故问”的问“怎么啦”若菱说她根本不可能什么都不想啊, 是的,在她所处的环境中(深山老林,陌生的老人),或许我也做不到(但或许我也能做到……),转而联系刚才我自己闭眼“什么都不想”的状态,我重新闭上眼回到那种“什么都不想”的状态,我意识到我自己大脑空空,其实并不是什么都不想的状态,我是在刻意逃避,刻意给自己放松,不想让自己累……我觉得我能意识到这一点很珍贵……因为我经常“放空自己”,但从没想过自己是在刻意逃避压力……
读到一句不懂的话:如果主体的我能感受到作为客体的思想,情感,那么两者不应该同为一物的。来回念了几遍,也没懂,想到去发朋友圈问,但转念一想那样做没有意义,所以百度了,结果是:我没有理解主体和客体的概念,呵呵,不禁自嘲自己还是学会计的,会计主体思维都没有联想到~有个解释是这样的:“因为思想是需要独立的,如果AB同体,同思想,何必提相互感受呢?”有些理解了,此语境下,思想就是客体,所以它应该也是独立的,我的思想和我是两个主体,如是同一物,则不需要感受~还有一个百度结果是“《自我观察》中有一个观点,我很认同,他说我们不是我们的身体,我们是我们的注意力。如果我们是我们的身体,那么我们就不能观察到我们的身体,就像你的眼睛没办法看到眼睛本身,就像左手不能抓到左手”……看书真好~好想很快就把它看完,把自己想到都记下来,但是要上班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