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可以是因为发自内心而做的,从而结下善缘,在未来某一时刻突然需要的时候能够给自己提供帮助或支持。
一件事,也可以为了长远的利益而做出一些别人眼里的“好人”的行为和选择,目的是以后能用得着。如此的话,就会不自觉地考虑性价比。
既然是为了利益,那么付出和回报都会有一个价格和价值的期望值和止损线。
~~~~~~~~~~~~~~~~~~~~~~~
到这里大家发现了没有?
不用说未来的结果,就连当下的过程、心态、付出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只要有所不同,就一定会有人能感觉到。
就像打麻将别人打出一张牌,当你想碰又决定不碰的时候,有时会说“这张牌你要的话我就不碰了,你是我上家”。或者说“你打牌太慢了,我都亮牌了”。
总之,起心动念,一定会有人能感觉到。
~~~~~~~~~~~~~~~~~~~~~~~
稻盛和夫有这么一个故事:
他在美国收购一家技术企业,说好了的换股。自己的股价是82,对方的股价是32,就按照这个比例算。一切都谈好了,美国内部经济危机,双方的股价都下跌了。京瓷掉到了72。但对方却说,还是要按照82的价格给我们钱。原本的操盘手不接受,说股票下跌不是我们的问题,是美国股市整体的问题,为什么要我们承担?
~~~~~~~~~~~~~~~~~~~~~~~
与其说他是为了以后怎么怎么样,我更愿意相信:在那一刻,他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对方这么提议的原因,并且自己也能够理解,同时他也能承担的起。(有的人能承担的起但是考虑性价比或情绪也会不承担)
对方也许会想“现在的72,是美国股市整体的问题,对于我们而言,就是以前的82,所以我们要82。”
而稻盛理解,也愿意接受,
~~~~~~~~~~~~~~~~~~~~~~~
我认为,只要有人参与的工作或生产,人,才是最重要的。
当你认可他们的观点、条件、方法的时,并给出相应的反馈,通常他们都会好好做,不是技术的高低,而是发自内心的用自己的高标准去做。
当然,要分清是“狮子大开口”还是“现在看来是少数、特例(正态分布的两端部分)的事情,在当时是常态的(正态分布的中间部分)”。
前者是:过去最高就82块,但是我要160
后者就是文中提到的:现在的72,是美国股市整体的问题,对于我们而言,就是以前的82,所以我们要82
以上是应用层面。如果想用人,可以用这个方式来激发人的主动性。
至于人本身的层面,就是我能够理解你们的选择,我也能够支付的起,所以我能接受你们的条件。
如果本身是这么想的,而不是为了激发别人创造利益,那么在面对问题和不确定性时,内心会更稳定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