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生理的有序,可以表现为吃得下、拉得出、睡得着。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暂且按下不表。
一个有秩序的人的具体体现,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和这个世界的关系要有秩序,另外一个就是自己的内在心理世界、精神世界要有秩序。
和世界的关系有秩序,具体又有两个方面,一是能和周围的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关系,比如有朋友。二是有能力、有本事找到一份工作,并能胜任,并能长久的做下去,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足够的资源来让自己持续的有序。
那么心理的、精神层面的秩序又体现为什么呢?
首先,活下去、活的好的欲望,是个体建立良好秩序的原始动力。就好比一个公司,只有想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只有想着多挣钱,才会有后续的努力。
一个孩子降生到这个世界,本身是有很强的求生欲的,但从目前各国的统计数据来看,青少年自杀的数量都在快速增加,而年龄却在不断下降。
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我认为有两个,一个是亲子关系恶劣,一个是遭受的挫折太多,从而导致个体价值感的完全丧失。
想弄个公司,公司也弄起来了,那决定公司能否良性运转的首要问题就是产权和管理权了,就是公司是谁的,以及由谁说了算。道理很简单,只有自己的事才最上心,只有自己说了算才有干劲儿。
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如此,但有很多父母不理解,总是把孩子管的严严实实的,不给孩子一点自主权。
孩子小的时候这种管教方式效果还是可以的,但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就会产生两种可怕的后果,一是强烈的逆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另一种则是所谓的空心病——目标感意义感完全丧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
接下来,一个人想要有良好的内心秩序,就必须要有基本的安全感,也就是要感觉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友好的,不能什么事都怕字当头。这一点和儿时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养育方式直接相关,一旦内心种下了一棵不安全的种子,一生都很难拔除。
再接下来就是情绪要稳定,没有频繁的大起大落,不会像个孩子一样高兴了就哈哈笑,有点难事就又哭又闹。即使偶尔有点心烦意乱,也能在短时间内通过自己的一些方式进行调节,比如看个电影、吃顿大餐。
孩子的哭闹,就是一种心理秩序混乱的典型体现。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给孩子一个整合的时间和过程,哭完了闹完了,逐渐的就会恢复平静,心理也就逐渐的恢复秩序了。
进一步说,我们也要渐渐地教会孩子识别和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应对自己这种混乱的心理状态的更有效的方法。
再接下来,就是有一定的抗压能力,有一定的韧性,遇到生活中的不如意、生活中的打击,不会长时间的沉沦、焦躁不安,更不会自残、自杀,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困难,或者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整合或者他人的帮助走出阴影,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
美国20世纪30年代发生发生了眼中的经济危机,造成了大范围的失业和经济困难。随着情况的恶化,家里的孩子也被要求去帮助分担加重了的工作和家务事。因此,一些男孩努力去找一份工作,哪怕是临时的,女孩则担负起母亲留下的许多家务活。因为承担了许多额外的责任,这些年轻人迅速将童年的世界甩在后面,越来越趋向成人的价值,变得越来越独立,越来越自信和富有责任感。
这简直就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美国版本,而且是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追踪研究得出的结论。经济危机或者家庭的变故可能在初期增加了孩子们内心的混乱程度,但他们在经历过短暂的痛苦后很快就用实际行动去直面问题了,可以相信,经过如此的锻炼,这些孩子的心理韧性一定是优于那些“温室里的花朵”的。
最后一个是能合理的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少抱怨,少迷信,少阴谋论。
综合上面的方方面面,一个人的自信,是个体维持自身精神秩序的“定海神针”。
那什么在支撑自信?是能力,是能在竞争中获胜的真实能力,比如学习能力,比如人际交往能力,比如解决困难的能力。
看我们的周围,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只要没有了秩序,一切都将陷入混乱。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育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