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4日
10:29她发朋友圈:
忍辱指不畏艰难,能够忍耐并有勇气克服困难,同时对一切、即使有可能伤害自己的人,也不失去慈悲心。
忍辱是因为了知事情的缘起、因果,而坦然接受自己的处境,这与怯懦完全不同。忍辱中的勇气也不是来自于意志力,它来自于内心的柔软和开放,在生活的困难打击下,努力不让内心变得僵硬麻木,就算在最难的时刻,也要努力保持心中的善意。
今早梦到自己回到一二十岁的年纪,和几个女孩去一家小饭馆打工,很辛苦,钱也很少,但竟然不觉得苦,还觉得充满活力和希望。不知道为何会做这样的梦?可能我自觉从未辛苦奋斗过,也是一种缺憾?
14:05他回复:[呲牙]
14:17她回复:[憨笑]
10:44她发朋友圈:
因为忍辱,我们在困难中才不会轻易被负面情绪击垮,而是保持判断力,采取适当的、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进一步的伤害。忍辱也让我们宽容、理性,与人融洽相处,建立友谊,所以忍辱的另一层含义是容忍,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分歧和不同。
我们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细微之处取舍善恶因果,另一方面要精进不辍闻思佛法,努力建立空性的见解。证悟空性之后,痛苦自然止息,菩提心自然坚固。
14:04他点赞。
15:29她发朋友圈:
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的皈依三宝,无论他看上去有多么高的见解、多么深的修行、多么玄妙的行为,如果对三宝没有坚定的信心,不具备随学三宝的誓愿,他就不能算是佛教徒。
在修持皈依前,应该端正自己的发心。有人皈依只为自己今生安乐,将来得到人天福报,这是下士道发心;有人是为自己解脱轮回而皈依这是中士道的发心;有人是为所有众生的解脱与成佛而皈依,这是上士道的发心。
这么看,我连下士道的发心都没有,只是想减少些烦恼而已。虽然也知道证悟才能彻底解脱,断除烦恼,但总觉得太遥不可及,无法实现。看来还是福报不够,始终无法生出坚定的信心。
16:45他点赞。
17:02她发朋友圈:
对上师有信心,对众生有慈悲心,相信因果。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即使释迦牟尼佛亲自来到面前讲大圆满,也不可能开悟。
皈依三宝,说明你决心无惧地面对生命中的一切,不再寻求慰藉、寄托、照顾,除了切实地经验当下,不再企图另寻出路。这句话很好,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念诵那么多遍心咒佛号?为什么要做大礼拜磕长头?难道不是在寻求佛的保佑和慰藉?我不相信做这些会有什么神奇作用,只不过是为了加强信心清净意念吧?
17:22他回复:这是自力和他力的不同作用,就像别人来救我们,我们要伸出求救的手才能抓住别人伸出的手[呲牙]
17:30她回复:这个比喻很恰当[强]豁然开朗,但我好像很难伸出手求救[可怜]不能心急,也许以后会有因缘吧?
17:19她发朋友圈:
佛法一切修行的基础是正念,即贴近自己的身、语、意,时刻保持清醒的觉察。
保持清醒与觉察是一件相当辛苦的事,因为它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评判、不希冀、不回避。
持续的觉察训练会让我们逐渐习惯这种不迎不拒的做法。期望和恐惧其实是同一个东西的两面,有期望就会有恐惧,而回避则会加强恐惧。不迎不拒使我们放松下来,这时,我们才有可能瞥见一切思想行为、一切欢喜哀愁背后的那个东西。
17:20他点赞。
22:15她转发弘善佛教网里的一篇《观察心念的方法》到朋友圈。
22:31他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