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释义:子贡想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羊废去不用。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则爱惜那种礼。”
告朔,是古时的一种礼节,天子在每年的十二月,颁布明年每月的政令给诸侯。诸侯就把它藏在其祖宗的太庙里。每月初一,供一只饩羊,祭告于太庙,然后把这个政令请出来颁布给老百姓奉行,所以告朔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子贡欲去告朔之礼呢?
《春秋》记载:“鲁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朔,十六年,文公又因疾病,而有四次不视朔。文公以后,鲁君告朔之礼,逐渐由旷而废,而有司犹供此羊。”鲁文公两次因病没去参加告朔这么重要的祭祀活动,四次没有参加视朔。天子诸侯每月朔日祭告祖庙后,在太庙听政。后来鲁君虽不告朔,但每月初一,仍由有司送一只饩羊供奉祖庙。子贡认为,告朔之礼既不举行,何必仍供一羊呢?故欲除去告朔之饩羊。饩羊,郑注为生羊。皇疏以为,生是未熟之义,生腥通用。因此,饩羊就是杀而未煮熟的腥羊。不行告朔礼,只是杀只羊走走形式,徒有其表而已。子贡认为,既然国君都不参加了,那么羊也不用杀了。“非为行礼而杀羊,应当去之。”子贡或以为既已名存实亡,则不必再破费,欲去其羊。这是子贡爱羊之意。
《论语大全》上说:“爱礼存羊一段,须是见得圣人意大常人。”圣人看内涵,我们看形式;圣人观心,我们观眼,圣人目力所及,看问题的长远,远远超过浮在表相上的我们。因此保留这个礼的形式,远远大于它本身的意义。
思考题:
1、为什么孔子说我爱其礼,而不认同子贡的想法呢?
答: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早就不把天子当回事了,而诸侯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鲁国保存周礼最多,可是,鲁文公还是把告朔之礼给废除了。而孔子认为,保留形式可以传递内涵。继续每月供奉饩羊,一般人民尚可由此而知时令,后世之人呢,尚可见此饩羊而知有告朔之礼,得以考据而有所取。如果去掉的话,一是天子有可能也不会再颁布令书了,诸侯也不行告朔之礼了,君臣的名分和等级关系更加模糊,这对社会的稳定显然是不利的;二是如果后世想要考察,则告朔之名上报,尚有复兴的希望,是以不去饩羊,其礼尚未全废,饩羊一旦除去,其礼也就完全废弃了,所以孔子说:“我爱其礼。”孔子认为告朔之礼虽不行,而每朔由杀羊送太庙,则使人尚知有此礼。因此,形式保留,内涵还有机会。
2、当下我们应该如何结合现实来实践应用“礼”呢?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对人以礼相待,要有真诚心,有敬意。因为礼是内在情感和外在形式的有机结合,要保留内心那种对待礼的敬意,内心无敬意就谈不上礼。
3、结合此文我们怎样与家人以礼相待?
答:比如,当我们看望父母的时候,要用恭敬心去给父母买他们喜欢的东西,而不是象征性地随便买点。或者压根什么也不带,因为父母总是说他们啥也不缺。和父母谈话交流,不能“色难”,一定要和颜悦色,心中常怀恭敬之心。
对孩子,要尊重他们作为生命的个体,要去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在孩子有烦恼时,要耐心引导孩子,做到不训斥,不打骂,做孩子的知心父母。
对待兄弟姊妹,要恭敬,谦卑,不要常常以“长”自居,要善于进行有效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