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的风从二月份一直吹到现在,什么时候开学没有人知道。
前日学校举办了一场说课比赛,企图通过多种形式提升老师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作为五号选手,我熬了几个夜晚做了一份自我满意的说课稿、说课课件、教学设计,反复对着白墙想象自己正在参加比赛,应该如何自如地把稿子背好。
看着我教学过程中充分落实的自主合作探究法,满怀信心地想着起码拿个二等奖。我说课的内容老舍先生描写动物的文章《母鸡》,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表达方式,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四年级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是有限的,而且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并不爱阅读,根据这个漫长的寒假每日的作业中看,估计不仅仅是不喜欢阅读,甚至也不喜欢学习。
在设计学情分析这一板块时,我从百度上找了一段很笼统的分析就复制粘贴上去了,估计这也是我失败的一个原因。我的学情分析并没有勾连到之前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课文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班上多少人能够达成我的教学目标?学生在阅读课上的薄弱之处在哪里?应该采用什么教学策略进行提升?尽管在设计的时候我就清楚自己的学情分析有很大不足,但是我没有进行更改,因为懒。
开课出示母鸡啄食和啼叫的图片,说心里话,这并不能激起学生多浓厚的学习兴趣。昨天在网上翻阅相关课堂实录时,看到一堂实录,开课时让学生猜老师在读课文时通过哪个词语领悟了文章脉络。如果我是学生估计会更喜欢揣摩老师的心思。
关于作者对于母鸡原先的讨厌心理,我通过梳理语句,总结原因: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居功炫耀,这个环节没有什么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而作者对于母鸡态度的转换成尊敬、喜爱,这个过程的品析,我是先带着学生品悟第五自然段描写母鸡“勇敢、负责”的句子,提炼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母鸡的优秀品质,最后总结学法,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6-8自然段还有哪些语句描写了母鸡的慈爱、负责、勇敢、辛苦。小组代表上台反馈的同时,我则在旁指导学生细细品悟,通过移情、想象、模仿动作等方式让学生去感受鸡母亲的伟大,再联系实际进行情感教育。
说课完毕后,书记向我提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至今让我羞愧。书记教的是数学,也一直专研数学领域的知识,但是大家都说语数不分家。她针对我的教学目标“了解先贬后褒的情感表达方式”问了我:什么是了解?什么是情感表达方式?(因为紧张我记得不是很清楚细致的提问方式了,大概也就是这样说的)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一下子懵了,拿着老舍先生的写作语言特点乱扯一通,而书记一直微笑看着我回答,估计也听不下去了。现在细想我这个教学目标,按他们的想法,应该是太宽泛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已怎么叫了解呢?落实到什么程度?以我现有的教学经验而言,四年级的学生学习完课文之后对于这些文章的写作方法,只能达到初步认识这个阶段,也就是说他们知道描写事物可以通过描写个人对于他们的态度变化入手。当然运用起来是有难度的,并没有多少学生喜欢写作文。
第二个问题是:你认为感受母爱重要?还是体会文章写作方法重要呢?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立即回答一样重要,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直倡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够热爱大自然、动物等,所以关于母爱的情感教育是很重要的;当然学习课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写作方法,以便日后的写作模仿提升。
我至今无法读取书记的笑脸是否表达着我的回答靠谱与否,但是通过三等奖的结果公布,我猜她应该是非常不满意的。
在设计拓展延伸这一块,我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让孩子仿照课文的写法来观察动物进行写作,而只是简单让孩子讲述与母亲的故事,让孩子回家对母亲说说自己对他们的感谢。我知道让我们班的孩子通过一两节课的学习就写作文,不太现实,只能说打好铺垫,进行习作教学时再进一步针对性指导写作,效果会更好。回顾我之前教过的四年级学生,通过家长们的反映,这个年段的学生开始出现小秘密,与父母也开始有隔阂,回家不太愿意与父母交流自己的心思。所以我设计让学生回家感谢妈妈,这很形式,而且效果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我就是这样设计了。这也是我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之一吧。语文课堂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彼此牵连,相辅相成,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说课比赛结束之后,受到三等奖的刺激,我立即开始怀疑自己,最近的我开始爱抱怨,这是堕落的开始。今日我上网购置了几本专业提升的书籍,从说课、片段教学、听课、评课、作文课、阅读课、书法指导课等方面都有,也许真的能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