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中有一段董卿对王千源的采访。
王千源说,他刚毕业时,被分配到北京儿童文艺剧院。主要演出一些儿童话剧中的动物、树木、石头、风之类的一些很低幼的角色。当时他很不屑,认为自己学了四年如何演人,现在却要演动物,感到非常失落与困惑。
一次给智障儿童的公益演出,他没下什么功夫,很随意的表演,只为应付下工作,可是整场演出的一个小时里,小朋友一直在鼓掌,在欢呼、尖叫,演出效果棒极了!
表演结束后,他去水房打水,很多小朋友哭着跑过来,嘴里喊着,猫头鹰爷爷,太阳哥哥……
他一下子被感动了,他觉得自己用那么不专业的态度去表演,可是世界上最单纯的观众,却用那么炙热的感情去观看,这简直就是在犯罪啊!
从此,王千源改变了表演的态度,无论是什么戏,角色如何,他都用无比虔诚,无比认真的态度去表演。他明白了,他热爱的是表演本身,而不是那些在外的激情。
二十年的打磨,王千源通过各类角色,奠定了他在观众心中的地位,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看了这期节目,让我想到了一本书《优秀到不能被忽视》。它用一本书的长度,不断的告诫读者,不要靠自己的激情去工作,就算没有激情,也要让自己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当时这本书,我连读了3遍。因为"不要急于寻找激情,激情只是你优秀的副产品"这个观念太颠覆了。
"追随自己的激情""做你爱做的事",相信这类口号,大家一定不陌生,甚至从心底里,认为这简直是至理名言。
可是你有想过吗?"追随自己的激情"也许是个危险的建议。
因为"追随激情"强调的是先要有激情,然后才会有好的结果与幸福感。
假如只关注工作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这会让你把注意力都放在工作中自己不喜欢的方面。从而导致自己长期处于不幸福的状态。
王千源,因为角色没有激情,他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以在表演上消极怠工。可是当他发现,他的表演能给孩子们带来那么多快乐后,他开始把关注点从自己身上移开,放到了别人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给别人带来的价值,于是真正的激情点燃了……
王千源完成了从"激情思维"向"工匠思维"的转变,他也真正找到了自己对表演的那份激情与热爱。
从王千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待工作,只有两种思维方式:
1、工匠思维:关注自己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2、激情思维:关注世界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
工匠思维,具有清晰的目标,并能分解出实现的路径。
而激情思维,是模糊的,根本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让我们向王千源学习吧。先把"我的工作是我真正的激情吗?"这个问题放到一边,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为别人创造价值,从而让自己优秀到不能被忽视"吧!
当你这样做了,就会发现,激情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