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在做减法!!!现在越来越感受到了这句话的神奇之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会定期做“断舍离”了。今天(也可以说是这周吧)来了一次大型断舍离。
前几天在清理手机缓存数据时,没想到微信、便签里的资料全没了,但是后来发现删掉它们之后,对我的生活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反倒是感觉生活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可爱”了。所以在这之后陆陆续续地删掉、整理了不少东西。
(1)手机里的存货可真多啊:
①取关一些自己不经常用的公众号,现在加上工作需要必须关注的一共只有十几个公号;
②删除看到名字都想不起是谁的微信联系人 ;
③整理好网盘资料,删除了一点半不需要的资源,(以前的自己可真是“囤货怪”呀);
④看完想看的电影,输出观影感受后感觉自己被疗愈,收获一句话☞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放下过多的欲望和执念,遵循自然的状态,去欣赏每一天;
⑤学完相册的截图、QQ微信的收藏、聊天记录、公号文章、WPS office等收藏的知识。发现有些已经不再需要了,有些都用到生活里了,所以全部把它们删掉,大概删掉了一千张图片吧(黑脸)。
(2)手写笔记也有好些了:
各种付费学习的笔记、看书和阅读文章的笔记、各种教案,也因为不再需要很多笔记或者已经把它们用了起来,所以留下了两本最近在做的笔记本。
不会舍不得以前做的笔记就这样被舍掉了,因为自己已经把它们活出来了,还可以像讲故事一样和别人述说↓
(3)最近教的课程也不少:
普通话课程在今天结束、分享也已在上周完毕。自己继续学习课程的只有一个了,接下来可以拿更多的整块时间去看书咯!
做完这些断舍离之后,我感觉“神清气爽”~
为什么以前很喜欢囤东西的我,现在却爱上了“断舍离”呢?我想说一说自己内心的感受:
①不要抱着还可以在学一次的想法去学习
以前看到不错的知识时快速瞄一眼,然后就把它们收藏好,想在下一次什么时候认真学习;也没有那么认真的去学习付费的音频和视频,总想着我还可以再学一次。然后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怎么学,真的是应对了“七二法则”(当你想做一件事情时,等了72个小时之后再去做的话,一般都会没有动力的)。
但是这次在学认知提升的第一课时,校长的这句“不要抱着还可以在学一次的想法去学习”极大的触动了我。想到了以前每当自己想看书时,总觉得现在不能看书,因为想要先学这些可以快速学完的知识,所以静不下心来看书,而且收藏东西也没怎么学好,所以越来越沮丧。
又想起到了关注公众号越少,我们看的内容就会越多。因为当我们关注了很多公号时,首先会有选择恐惧症,其次会有知识焦虑者。所以囤积了很多东西(特别是知识),即使是学过的或者已经掌握了,还是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的影响。只有身轻如燕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像海绵一样吸收其它的知识。
所以这段时间我把以前收藏、遗留的知识全部看了一遍,发现当思想升维后,“温故而知新”在我这里已经不起作用了,因为我不需要他们了。
②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实践起来,为我所用
我以前学习时记忆的方法有手写和电子笔记,后来在校长那里知道了的最好学习方法是:记在脑子里运用到生活中去,哪怕一节课只记住一个点也是非常好的,不要怕现在没有记住其它的知识点,那是因为我们现在用不着它们,但是会在往后的生活当中不经意间发现,原来我现在用到的是以前听课时学到的点。
③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后应该开始看书了
整块的、系统的学习效果肯定比碎片化的学习要好,前提是得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后,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且喜欢什么,然后看书去精进它。
个人觉得我平常学的知识是树叶,思维模型就像支,底层的才是干。所以我们得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然后找寻它们的底层逻辑,到头来我们会发现随便学什么的时候都离不开这个“底层逻辑”,因为枝叶是长在干上面的。
④减少无用社交
当我减少了90%的无用社交、微信的聊天信息栏从五版开始一次次的减少到现在的两版后,拥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而且人际关系也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⑤活在当下,自然地“断舍离”
跟着Claire老师各种成长,加上冥想调频,懂得生命的意义了,能活在当下了,一切都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同时慢慢和老师学会更加信任和真实,信任在我有任何需要的时候都有宇宙给我托底,也就不需要提前备着囤积了,自己和周围的能量流动了起来,自然而然的就“断舍离”了;进一步觉察自己因此学会更加真实,也就不用再去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来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
生命是在做减法,去掉越来越多不需要的东西,就能更加轻松地往前走;去掉越来越多的不是自己,就越来越与“自己”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