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的温度
我还记得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母亲每次出去买菜都要提着一个精致的菜篮子,白色的塑胶带编织而成,方方正正的,带两个软软的提带子。现在想起来,那菜篮子在当时还是非常时髦的。以前的生活比较拮据,里面常常装着各种蔬菜,但水果和肉类都很少见。一定要逢年过节,里面才有肉和鸡鸭鱼等。那时候的肉别提有多香了,在锅里滋滋冒油,软糯弹牙,一口下去满满的欢心。
那个时候,都是现金支付的,我还记得那是最大面值的是十元人民币,一个月的收入也就那么几十块钱。那时候人们非常珍惜钱,有一些“时髦”的款爷,把最大的票子顶在衬衣的口袋里,隐隐约约的能看见鼓起的口袋和外面的十元人民币。母亲每次掏钱出来都是一张张被擀得斩平的钱,还有弱弱的温度。那个时候物资也十分匮乏,有些钱包是自己用报刊杂志折出来得,用针缝上暗扣,是否好看全看自己的手艺如何。有些钱包是找来花花绿绿的布,自己剪裁缝补出来的,这当然不及折纸钱包好用,因为取出来的钱有折角或皱巴巴的,不方便数钱,也不美观。
八九十年代,我记得第一次喝的饮料是天府可乐。一个小玻璃瓶子里装满了黑色的饮料,撬开瓶盖,气泡快速的向外冒,喝上几口,一个嗝儿,顿感凉爽。那是的瓶子是要回收的,一毛钱一个。上小学的我,响应学校勤工俭学的号召,经常把家里废弃的瓶子和纸板,和其他能回收的物品拿去废品收购站里换钱。这些钱最后都存在了母亲的手里。
上小学的时候,有了铅笔,圆珠笔,和钢笔。但大多情况下,我们都是用钢笔书写作业或考试的。一支钢笔的价格也不便宜,几块到十几块不等,所以一支钢笔被人所看重,能用很多年,直到笔头写坏为止。能有一个文具盒那也是很不错的。条件好的,文具盒里装满了五颜六色的笔,有些文具盒甚至还带有小机关,一按就会弹出来一格盒子。
那个时候,什么事情都要去亲力亲为,也那么和谐自然充满乐趣。
2000年后,这些似乎消失了。菜市场里提着菜篮子的人寥寥无几了,绝大多数人都用上了更方便的塑料袋。人们也没有写书信的习惯了,当时流行起来座机电话和传呼机。我们也有了方便食品,比如方便面以及一些速冻食品,只需要煮一煮就可以吃了。
2010年后,我发觉生活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改变。这当然要归功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不用出门就可以买遍全球和卖遍全球,也可以在网上点外卖。出门也不用带钱包了,而是带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了,支付宝等快捷支付APP能快速的收钱和付钱。我还记得,当年我第一次领工资的时候,把钱从银行取出来,摆在床上一遍又一遍的欣赏。然而,这种满足并没有持续多久。不久之后,我就用上了手机银行,只看到上面的一串串数字,冰冷而扎眼。
我承认,现在的生活较以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都要归功于我国的改革开放,但人们没有以前那么快乐了。
我从什么时候不再喝可乐,而改喝茶了?应该是前几年吧。不是因为不喜欢,只是觉得喝过的可乐瓶随手一扔,有些可惜,或有些莫名的牵挂。网上说,这个时代就是快餐时代,一切都快捷方便,但我却渐行渐远,满满地回归到我以前的模样。
我放弃了使用签字,看着一桌子被写费的空壳,我就犯难,扔了多可惜,且无论是否环保。我改回了写钢笔,用墨水,写完了再吸一管墨水,继续书写。钢笔的样子深深地烙在了心里,每当我想再写的时候,总能想起它的模样,握在手里的温暖是那么真切。
我也更爱阅读实体书籍,可以在上面写写画画,折角,垫在掌中沉甸甸的,还可以随时随手翻阅。这是我的书,他真实的存在。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备上一些现金,因为它不依托网络而真实的存在,这让我很安心。
那份手里的温度,是无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