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于民国的人和物有了颇深的兴趣。不管是民国淑媛身上那一袭华美的旗袍,还是华灯初上灯红酒绿的夜上海歌舞,旧式中国加上新式西洋元素,总能勾起我内心深处对于民国时期的莫名依恋。
前段时间去了南京,进了红公馆吃午餐。餐厅从民国起便一直存在,一副老派的装饰,墙上挂着的是民国时期旗袍装束的女子,木楼梯采用的是旋转的结构,墙上是摩登的亮丽色彩。虽然菜品实属一般,但在餐厅里吃饭,却有着一种该着旗袍前来的念想。
夜临秦淮,河边有着歌舞表演,却演不出秦淮女子的情致。对于秦淮最深的印象,是张艺谋那部口碑毁誉参半的《金陵十三钗》,且不去谈历史情结与传递的价值观,光是十三钗着旗袍唱起苏州评弹,那一番雅致,倒让人忘却了这些个女孩从事的职业。不得不说,倪妮把一位秦淮名妓演出了大家闺秀的味道,精致的五官,颀长的比例,高尚的情怀,无不让人对这位姑娘心生留恋。电影结束,还特地去学了这一首《秦淮景》,脑海里一直回放着十三钗坐落一排手扶琵琶的场景。我有一段情呀,唱给主公听呀……
也不是一开始便是旗袍。
大学时候,拍过一套写真。选衣服时,一眼相中民国女学生服——《金粉世家》中,清秋身上那套文气雅致透漏着时代气息的女学生服,上衣是蓝色的布衫,下身是过膝的黑裙。好像穿着这样一套衣服,捧着三两本民国旧书,坐到木制走廊边,便回到了那个时代,感受了一番游街的声势浩大,也体味了一场与金燕西的凄美爱情。
也许是从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开始,对旗袍有了一种深深的迷恋。张曼玉轻倚门框,举手投足间尽是风情。配以梁朝伟忧郁的眼神和静默的情节,整部影片有一种让人着迷的窒息感。风情万种的旗袍,给影片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我心里种下了蠢蠢欲动的嫩苗。
前段时间看王安忆的《长恨歌》,王琦瑶从鸽群下的弄堂里走进了上海小姐的秀场,成为了轰动一时的沪上淑媛。书里对于王琦瑶的心理活动有较为详细的描写,在浮世中,王琦瑶人淡如菊,是表现的人淡如菊,却也有着吴佩珍作伴不会抢占她的风头的小心思。一次电影选角的失利,一次照片登上封面的小成就,同样也在王琦瑶心里掀起了波澜。她和她生命中的诸多男人,共同谱写了这一篇长恨歌。父爱般慈祥温柔的李主任,痴心不改的摄影爱好者程先生,剪不断理还乱的康明逊,无端喜当爹的萨沙,以及最后怀旧却无心承担的老克腊。尤记得王琦瑶收拾旧衣衫时,划过那件竞选上海小姐时穿的粉色旗袍,像握不住的雨水般,泄落一地。一生的爱恨情仇也就镌刻在这华美的一针一线里了。
民国还有着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情故事,有着川岛芳子的大清复辟梦,有着四公子张伯驹的坎坷人生路,有着宋家三姐妹在动荡局势中截然不同的人生……民国故事一篇怕是写不完了,找寻一个因缘巧合,再重新续篇吧。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