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5
1.明 萧大亨《刑部奏议》
萧大亨在万历二十三年至三十二年(1595—1604)担任刑部尚书期间,主导处理了多起震动朝野的案件,而《刑部奏议》是萧大亨当时审理这些案件的奏疏汇编,记录了万历年间多起政治案件的司法过程与审判细节,尤其是“续妖书案”、“沈惟敬案”、“蓟州兵变”等重大案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文献别说在中国湮灭不闻,就连在日本也是长期不为人所知,也就最近这十年,才被国内学者杨向艳和郑洁西发现并研究。目前该书藏于日本名古屋市蓬左文库。
《刑部奏议》中的《覆议李宗城疏》、《火灾条陈清理刑狱疏》跟李宗城案有关。《会审原任石尚书疏》、《三法司回话疏》《再审原任石尚书招由疏》则与石星案有关。《沈惟敬招由疏》则是关于明朝对日谈判代表、册封日本副使沈惟敬及其支持者山东按察使萧应宫的调查、审讯、审判记录, 其中沈惟敬被判监候处决。
《刑部奏议》中还有12 道奏疏与震惊当时朝野的明末疑案妖书案有关,尤其是皦生光的审讯记录,详细记载了其被指控伪造《续忧危竑议》的经过及刑部定罪依据。此外还有周嘉庆案,沈令誉、毛尚文案,胡化案,达观案等其他跟妖书案相关案件的审理调查经过。可以说,这份文献完整再现了万历年间妖书案的具体经过,对研究晚明党争而言,不可不读。
奏议亦涉及蓟州兵变(1595年)的审讯内容,记录了兵变主谋胡怀德等人的煽动过程及明廷的处置经过。大部分人也是通过蓟州兵变事件才得以知晓《刑部奏议》这份文献的。
2.明 闵洪学《抚滇奏草》
《抚滇奏草》是闵洪学担任云南巡抚期间行政云南期间的奏议和公示文告的汇编,记载了天启初年至崇祯初年云南的诸多历史事件。
该书国内长期不传,目前唯一孤本藏于日本内阁文库。2004年,学者朱端强访读于日本内阁文库时,意外发现了此书。据藏书印章得知,该书原属日本丰后佐伯藩藩主毛利高标(字倍松)。日本文政十一年(清道光八年, 公元1828年)其子毛利高翰将其并众多藏书一起献给江户幕府。明治维新之后,该书又归内阁文库。
内阁文库书目著录该书为天启刻本,有误,因检读该书第十二卷《叙功》一文中有“崇祯元年二月初九日奉旨……”一语,是知为崇祯后刻本无疑。目前,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普林茨顿大学藏有复制本。国内《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五辑史部第二十一册收录此书。
3.明 李三才《抚淮小草》
李三才的个人经历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但此人死后有点奇怪,圹无志,墓无碑,本人文集几乎亡佚。据朱彝尊《明诗综》以及光绪五年《通州志》卷八《人物志·乡贤·李三才传》记载,李三才还著有《灼艾集》《无自欺堂稿》与《鹪鹩(轩)诗集》等,又有《永慕录》著目,可惜现均不存。李三才唯一传世的孤本专著,仅有《抚淮小草》。
《抚淮小草》现藏于东京大学总合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于《东京大学总合图书馆汉籍目录》,编号为“东大总G30—564”,属史部诏令奏议类。此书为明万历年间刊本,共十五卷十六册,原系东京帝国大学旧藏,书前钤有“东京帝国大学图书印”阳文篆印。
卷首载有万历三十年祝世禄、朱吾弼、陈璧三人所作序言及万历二十八年李三才自叙,卷末附录董基、沈潅读序及杨洵、徐銮后跋,可见成书过程中文人交游之迹。值得注意的是,目录仅列十一卷九十八疏,但实际正文包含卷十二至卷十五,内容涉及“牌劄”“告示”“批详”等文书形式,或为编纂时未及补录所致。
目前台湾学者赖贵三已将其整理,以《李三才校注》为名出版。另外,国家图书馆有藏有题为《漕抚摘草》二十卷的文献,但不知两个版本有什么差异。
4.明 傅浚《铁冶志》
《铁冶志》成书于明正德八年至九年(1513—1514年),由时任工部郎中的傅浚编纂,系统记录了遵化铁厂的冶铁技术、管理制度及社会背景。该书原为两卷,从建置、炉冶、山场、岁办、岁入、管辖、催工、吏属、供役、公署、库场、祠宇、坊市、督理、历官15个方面,全面介绍了明代正德年间遵化铁厂的经营情况,并搜集了大量有关遵化铁冶的民俗资料。
但《铁冶志》一书国内长期失传,直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藏清初抄本被“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发现,才得以重见天日。该抄本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孤本,2020年经中俄学者合作整理后,于2023年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整理本。
5.明 梁廷栋《泡香馆集奏议》
梁廷栋的《泡香馆集奏议》, 就是自赴宣大任至死去, 这八、九个月的全部奏疏。共分四卷:第一卷收十八疏, 第二卷也是十八疏, 第三卷收十三疏, 第四卷收十九疏。最后一疏, 是崇祯九年九月十五日奏, 半月后, 十月初一日, 廷栋死于蓟州西关。九个月的时间, 共上六十八疏。后面还有附录,一是监军兵科右给事中张第元给梁廷栋“ 报功” 的三疏, 皆写于崇祯九年八月中旬, 与清兵鏖战的时候多一是继任宣大总督卢象升给梁廷栋“ 请恤” 的一疏, 写于崇祯十年三月。
目前馆藏河南大学图书馆,但只能在馆看,不能借出,自然无从复制。
6.明 谈迁《国榷》
谈迁在《国榷》身上可以说是花了大半辈子时间,几百万字几十年功夫,太不容易了。《国榷》一书有关明朝前中期的内容,史料价值有限,但是由于天启、崇祯实录不全,所以《国榷》的明末部分是可以弥补上述二朝实录之缺的。
但是《国榷》这种持遗民立场的文献,怎么可能在带清的统治下公开出版发行呢?自成书以来,《国榷》手稿仅以抄本形式在少数遗民学者中秘密流传,逐渐散佚不全。
1925年,张宗祥开始收集《国榷》稿本。首先,他找了海宁蒋氏(蒋光焴)“衍芬草堂”本过录。他在《国榷》提要中说:“甲子至永嘉,承假携行箧中,因得全抄”。这一年,张宗祥到温州任瓯海道道尹,《国榷》的这一抄本就是在他温州任上的两年间利用业余时间陆续完成的。后张宗祥至江南图书馆检视杭州丁氏(丁丙)的“八千卷楼”本,发现与“衍芬草堂”本缺漏相同。新中国成立后,张宗祥借着任职浙江图书馆馆长之机,才得以搜集到《国榷》的另外一个抄本,即四明卢氏(卢址)“抱经楼”抄本,同时还得到一个仅有崇祯一朝的抄本。到1955年末,74岁的张宗祥终于校补成比较完整的《国榷》,前后历时30年,也花了他半辈子的时间。
7.清 曹去晶《姑妄言》
这部清代章回小说由曹去晶于雍正年间创作,却长期湮没无闻。20世纪40年代,上海藏书家周越然发现仅存三回的清初残抄本,1941年上海优生学会刊印其中两回,并标有“海内孤本”字样,还在书前标明“会员借观,不许出售”,这也是《姑妄言》首次出版,但流通范围极窄。
该书真正的突破源于19世纪俄国汉学家斯卡奇科夫的行为——他于1848年驻京期间,广泛搜购中国古籍,将《姑妄言》全抄本带回俄国。该抄本几经辗转,最终藏于莫斯科列宁图书馆(今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却沉睡百年无人问津。
1964年,苏联汉学家李福清在整理斯卡奇科夫藏书时,意外发现二十四卷全抄本《姑妄言》,并于1966年发表论文披露,但因中苏交恶未引起国内学界关注。1997年,经法国学者陈庆浩、台湾学者王秋桂促成,俄藏全本终获授权,由台湾《思无邪汇宝》丛书首度完整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