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有初中生的好友向我诉苦:孩子不爱读书,看到稍微厚点的书就发愁,没看几页就犯困;背的滚瓜烂熟的课本知识,一问深层意思和原理就卡住,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她看不过去的时候说孩子两句,孩子回一句“您就只知道让我看书学习,我怎么没见您看书学习呀?”,怼地她哑口无言。她抱怨孩子叛逆,倾诉当妈不易,不知道该如何改变孩子对读书和学习的态度,焦虑不已。
我想这位朋友的教育焦虑,很多父母也会有。恰巧最近在读《曾国藩给孩子的117封信》,对于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孩子读书学习上的智慧无比钦佩,也深受启发。结合我的感悟和收获分享给重视家庭教育的朋友。
被后人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概括一生的曾国藩,不仅是人们熟知的一代名臣、晚清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智慧也被后人效仿至今。
俗话说“富(盛)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曾国藩的两个儿子,一位是著名的外交家,一位是著名的数学家。曾氏家族后人几百人都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后代人才辈出一定离不开曾国藩教育思想的熏陶。
在教育子女读书学习上,我从曾国藩给孩子的这些家书中得到以下四点启示。
一、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我们作为父母要时刻觉察自己:在教育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给孩子讲学习的重要性时,我们自己是否还在持续的学习提升自己?让孩子认真写作业,别总想着看电视、打游戏时,我们自己是否能放下手机,看看书、辅导辅导孩子?要求孩子要深入理解、独立思考的时候,我们是否具备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曾国藩在外经常让孩子们给他邮寄书籍,也会把自己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孩子们阅读,将自己读书的方法和收获与孩子们分享。
字谕纪泽:
余于“四书”“五经”之外,最好《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种,好之十余年,惜不能熟读精考。又好《通鉴》《文选》及姚惜抱 所选《古文辞类纂》、余所选《十八家诗钞》四种,共不过十余种。早岁笃志为学,恒思将此十余书贯串精通,略作札记,仿顾亭林、王怀祖之法。今年齿衰老,时事日艰,所志不克成就,中夜思之,每用愧悔。泽儿若能成吾之志,将“四书”“五经”及余所好之八种——熟读而深思之,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则余欢欣快慰,夜得甘寝,此外别无所求矣。至王氏父子所考订之书二十八种,凡家中所无者,尔可开一单来,余当——购得寄回。
字谕纪泽:
王船山先生《书经稗疏》三本、《春秋家说序》一薄本,系托刘韫斋先生在京城文渊阁钞出者。尔可速寄欧阳晓岑丈处,以便续行刊刻。刘松山前借去鄂刻地图七本,兹已取回。尚有二十六本在金陵,可寄至大营,配成全部(此书金陵寓中尚有十余部,尔珍藏之,将来即以前代之图用朱笔写于此图之上)。《全唐文》太繁,而郭慕徐 处有专集十余种,其中有《韩昌黎集》,吾欲借来一阅,取其无注,便于温诵也。又《文献通考》(吾曾点过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条、土贡、国用、刑、舆地等门者)、《晋书从《新唐书》(要殿本,《晋书》兼取李芋仙送毛刻本)均取来,以便翻阅。《后汉书》亦可带来(殿本)。
当孩子们看到父亲是如此热爱读书和学习,也必会被耳濡目染。身教大于言传,孩子不听你怎么说,而只看你怎么做。想让孩子爱学习、爱读书,我们作为家长先给孩子做出榜样。
二、不唯成绩论,多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
孩子在刚上小学的时候,每一位父母都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伴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父母会逐渐提高对孩子的要求,在学习上也更期待孩子能够积极主动而不用我们再插手。尤其对于初高中的孩子,很多父母限于辅导能力而不再关注孩子的日常学习过程,只盯着成绩的好坏。不关心孩子是否在学习上、人际交往上遇到了什么困难,也没有用心分析过孩子某个学科薄弱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只要看到孩子成绩下降,就一味的指责孩子不够努力,不够认真。
而曾国藩即使军务繁忙,常年在外,几乎每封写给孩子的信都会提及读书、学习也仍然坚持让两个儿子定期写信跟他聊聊学习上的困惑和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和建议。对两个儿子的学习情况非常了解。
“凡有所见所闻,随时禀知”,余随时谕答,较之当面问答,更易长进也。”
有些父母可能会说:可是孩子初高中的知识我们早忘了,没办法那么精细的辅导孩子。
我们确实无法像学贯古今、治学严谨的曾国藩一样指导孩子的读书和写作,但我们却可以像他一样关心孩子。了解孩子可能在哪些方面遇到了困难,需要我们怎样帮助他。让孩子看到,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是永远跟他在一起战胜困难的那一方,而不是和困难一起打败孩子。这样一份心理上的支持,让孩子在无涯的学海里遇到任何风浪都不会感到孤独无助。
三、鼓励孩子深入思考,将知识与实践结合
很多孩子没有学习兴趣,不爱读书,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枯燥无味,在他当下的生活中根本用不到,学会也没有意义。当孩子这样抱怨学习没意义时,有的父母会说:你现在是学生,学习就是你的任务,你得先学习成绩好了,才能考个好初中,考个好初中将来才有更多机会考个好高中,考个好高中才能上个好大学,好大学出来才能找个好工作……往往孩子听到父母这样的回应,会对学习更加抵触甚至厌烦。
孩子没有看到学习的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有什么关系,所以会觉得当下的学习没有意义。这时候,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将书本上的知识迁移到现实和未来的工作、生活场景中。鼓励孩子去动手操作,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的探索和体验的过程才能让孩子看到读书学习的价值。
曾国藩经常教导孩子们读书要深度思考和多去践行。在给儿子纪泽的一封信中,他分享了自己对于《朱子读书法》中的“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这两句的理解,教育儿子读书不要囿于表面,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对所读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和体会。
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尔现读《离娄》,即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爱人不亲”章,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淳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②;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③,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④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尔读书易于解说文义,却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体察”二语悉心求之。
同时,他也时常提醒和询问孩子是否将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践行。希望孩子通过践行来提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自身的修养。
《聪训斋语》,余以为可却病延年。尔兄弟与松生、慕徐常常体验否?
第四、看到孩子的进步,多鼓励孩子
随着孩子长大,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和期待也越来越多。也更加关注孩子哪些方面做的不好,哪些能力还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对孩子更多的是指责、批评和唠叨。这也是很多孩子学习压力大,心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孩子在繁重的课业之外,得不到来自父母的“看见”和无条件的爱。很多父母只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完全忽略了孩子的优点和特长,这样单一的评价标准也让孩子逐渐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对未来的期待,甚至走向极端。
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多封信中都会先表扬和肯定他们做的好的地方。比如他写给儿子纪泽的几封信中表扬他说:
“三月初二日接尔二月二十日安禀,得知一切。内有贺丹麓先生墓志,字势流美,天骨开张,览之忻慰”;
“尔于小学训诂,颇识古人源流,而文章又窥见汉魏六朝之门径,欣慰无已”;
“知尔钞《说文》,阅《通鉴》,均尚有恒,能耐久坐,至以为慰”
父母是孩子心中最亲近的人,父母的肯定和鼓励,是孩子心理力量的源泉,可以帮助孩子获得战胜任何困难的决心和毅力。像曾国藩学习多看到孩子的进步,肯定孩子的付出,毫不吝啬你对孩子的赞美和鼓励。在爱和鼓励中长大的孩子,一定不会被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打败。
教子不易,需要父母先自修,向内求。像曾国藩一样,自己在做人、做事、做学问上不断修炼,才会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出经验、总结出方法,锻炼出能力,领悟出真谛最后内化成智慧,然后将这些宝贵的“财富”传承给家族的一代代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