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读完《半生缘》之后,总是觉得怅然若失。曼桢和世钧没能在一起,成为了我对此书最大的遗憾。我也因此,久久不能释怀。是的,我接受不了带着遗憾之美的结局,像是阿芙罗狄蒂那残缺的手臂,或许更俱美感,但总归是缺陷,仍不能算是圆满。
有一天,我又走进了学校的图书馆。是巧合么,走过了一排排的书架,不经意抬头一看,竟又发现了张爱玲的另一本书——《郁金香》。不知怎么的,突然对这个作家感兴趣起来了,于是,我借走了这本书。又过几日,读罢此书,有些感慨,张爱玲,实在是一位慈悲为怀的女作家,原来她笔下的遗憾,皆是一种成全。
我一直觉得,曼桢和世钧,若是没有那么多的误会,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是曼璐的愚蠢,是祝鸿才的卑劣,是顾太太的隐忍,造就了他们的遗憾。然而,我却从未考虑过是否他们的性格本身,也是使对方和自己一再错过的因素。曼桢温柔而又清冷,甚至有些孤傲,而世钧则是敏感脆弱而又带着倔强的情绪,他们总是在揣测对方的心意,却不肯先退一步,主动和对方沟通,于是间隙便由此划开,甚至于世钧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便赌气与翠芝结了婚,最终导致他和曼桢两个人的人生轨迹错开了,即便后来久别重逢,曼桢心底是欢喜的,但她也终究晓得,一切早已是物是人非,什么都变了,所以她只有默默地将真相告诉曾经的心上人儿,求得心里的安稳,便足够了。而那句“我们,回不去了”纵使令人感到心酸,无奈,却也是真相,这半生的缘,其实早已尽了。再者,就算他们最后结了婚,按照两人的性情,又岂会使这段婚姻一帆风顺?他们最终,或许也会因为性格原因分开。所以,这两个人到底能相濡以沫,白头偕老么?未必见得。
我在张爱玲作品集,也看到过一篇文章《多少恨》,讲的也是一对痴男怨女,结局依旧是一笔遗憾:男女主人公依旧不能在一起。这一次,我开始认真地思考起来:倘若他们突破了一切束缚后在一起,是否一切就圆满了?也不见得,因为即使最后相聚,今后也要面很多现实的困难。由此看来,相忘于江湖的遗憾,或许会比使人身心俱疲的相依相偎要幸福得多,至少不必再为相守时在一起的摩擦相互猜忌,不必为两个人共同面对的问题产生分歧而喋喋不休感到痛苦,甚至甚至怨怼。
因此,与其这样,倒不如就让他永远是记忆中的那个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少年郎,就让她永远是心头上那个温柔可爱,娇羞含怯的小姑娘。使对方最美好的样子被时光里永远镌刻在脑海里,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全?又何尝不是一种圆满?
张爱玲是懂得这一点的,所以她说:“娶了白玫瑰,白的是饭桌上的饭粒,红的,却是胸口的朱砂痣,娶了红玫瑰,红的是墙上的一滩蚊子血,白的,却是床前的明月光”所以,就让那些遗憾都变成胸口的朱砂痣,床前的明月光,因为只有它们才能够代表曾经那一段段温柔美好,却再也回不去的岁月。
因为懂得,所以遗憾,所以。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