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在MBA的员工关系课上分享了自已关于人际关系的体验。:
当时正值国庆长假,我先后接到了两个电话。对方第一句话出奇一致:怎么好久没有你的消息了,出来坐坐。
一位是父辈的朋友,算是我的长辈,一位是通过领导认识的,年龄相仿。两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属于成功人士,事业有成,财富自由,总之和我不是一个世界。所以,一直以来我秉持敬而远之的被动原则,生怕主动联系对方引来有求于人攀龙附凤之嫌。而对方的言语间完全找不到一丝优越感,唯有朋友间很轻松自然的谈天、关切和邀请,反倒映衬了自己的小家子气,其实我想多了。就像范玮琪歌中唱的“为什么,想太多,想太多,让自己折磨。”
这个分享引起了老师、同学的讨论,可能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有类似的体会。
除了身份的差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还可能受到学识、财富、经历、家庭背景,甚至相貌、穿着、妆容甚至发型的影响,加重心理负担,很难自如发挥,准确表达,更谈不上享受交谈分享所带来的乐趣了。
面对领导时的局促,想要表现自己时的用力过猛,为了避免冷场而没话找话,场面上的尴尬都在其次,关键是让自己难受、拧巴、纠结,自信心荡然无存。这时,不妨遵从自己的性格,内心的需要,放轻松先让自己舒服起来。
做自己,专注于事情本身
工作中,习惯围绕工作本身来讨论问题,会慢慢忘掉在领导或是众人面前的紧张,因为你更关注怎么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争取支持。围绕工作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就是提升自信,自信才有底气表达真实的自我。
生活中,朋友间的交往往往无拘无束,但是面对必须接触又不太熟悉的人时,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自如应对。挖掘发现双方共同的兴趣、认真地回应对方的分享,远比面面俱到却又不痛不痒的寒喧更有效。
做自己,形成自己的风格
没有独特风格的人,基本上就是空气一样的存在,常常处于劣势,不敢拒绝,没有自己的主张。只有处处能够把握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形成一套自己的行事体系和准则,才不会让自己陷于被动。
做自己,也许收获更多
徐静蕾说:想被所有人理解,你得平凡成什么样啊!
洒脱一点,真实一些,与其和所有人和平相处,不如真正交几个臭味相投的朋友。
有时候还有意外收获。
以前,我有个同事,不苟言笑,说话时常刻薄,把所有的热情和礼节都奉送给了领导。每次和她对面走过,我都很纠结要不要打招呼,因为她是否回应我,或者如何回应我全凭当时的心情。有些人天生就是和你气场不合的,认识到这一点,终于有一天我决定做我想做的,和她擦肩而过时视而不见,卫生间、开水间里碰到视而不见。然后、居然……她开始主动跟我打招呼,找话题聊天。
做自己,不是任性
听从内心的召唤,展示真实的自我,不是任由自己的好恶,而应同时尊重他人的感受,遵循基本的礼节,出于公心地对待他人,我跟你关系的远近,并不影响我对你做出公正的评价,也并不影响我们在工作中合作和正常交流。我想这才是做自己的成熟表现吧。
PS:写这篇文章,其实是想对自己说。我发现在某些场合会感觉很不自在,一直很困扰。《遇见未知的自己》里说这种感受其实是自己潜意识的自动导航在发挥作用,我所做的是臣服和接受自己的不自在,接受自己的诸多不完美。如果再进一步,总结经验,做出一些更好的改变,就像文章里提到的那样,自然是极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