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每一届三年级的孩子都会望“面”兴叹,甚至还会愁容满面,叫苦不迭,每天在面积计算的浩瀚海洋中举步维艰,苦不堪言,最终落下个遍体鳞伤,如躲避“瘟神”般地摇摇头:罢了,罢了,我还是“敬而远之”吧。
其实,对于老师来说,这段不堪回首的历程何尝不是一种痛苦!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想要把有关面积的计算方法及一切题型一股脑地讲讲讲,恨不能把孩子们的脑袋割开,将自己倾其一生之所悟全倒进去。只可惜此时的老师已经搞得唇干舌燥,疲惫不堪了,学生却个个面露苦色,两眼空洞无神,有种昏昏欲睡之尴尬感。最后,老师也只好愤愤地瞪他们一眼,无不遗憾地感叹:为何?为何?
是呀!这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老师可是足够用心去教,学生也是尽力认真地学,可是效果却空前绝后之差,值得反思啊!
究其原因,孩子们严重缺乏大量的动作经验积累。老师一味地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向孩子们头脑中灌输一系列有关面积计算方法的文字语言,最后再自以为是地加入一些自问自答式的文字符号语言——求面积的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可想而知,当这些冷冰冰的、枯燥的符号和数字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时候,能灵动起来吗?在课堂上没睡着,已经是给足了老师面子。
其实,学习就是不停地建立关系,但是,关系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活泼泼的,就像是一粒小种子第一次从泥土中露出了小脑袋。那些用文字或符合表示的关系是形式化的、僵死的,不符合低龄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
这段时间终于又轮到面积粉墨登场了,虽然说它依然一副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样子,可是我们启明星教室的孩子们可不怕它。因为魔法神器——多个小正方形可以让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攻克它,并把它踩在脚下,成为我们手中解决难题的利器。
咦?同样是在挑战单上摆放小正方形,为何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
再看看他摆的:
这一位好像更“离谱”:
还有很多种情况,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下面分享课堂中的部分精彩探索历程:
师:谁愿意利用文字语言来分享你用了几个小正方形?
生1:我横着摆了4行,每行3个,共用了4×3=12个小正方形。
生2:我竖着摆了5列,每列3个,共用了5×3=15个小正方形。
生3:我摆了7行,每行4个,共用了7×4=28个小正方形。
……
师:我们在同一张挑战单上面摆小正方形,可是大家用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为何会有这么多种情况?
生1:因为我们每个人准备的小正方形不一样。
生2:因为我们的小正方形的大小不同,所以用的个数也不同。
师:为什么有的正好摆满,有的还露出了一小部分?
生3:我摆的小正方形也是露出了一小部分,如果我再摆上一排。就会超过下面的纸,这样就不能准确测出它的面积了。
师:请看这个图形,谁有发现?
生:老师,这样摆虽然把整个挑战单盖上了,但是她使用的小正方形大小却是不同的,所以这种摆法是错误的。
师:大家说的特别好!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生1:都用一个人的小正方形。
生2:每个人都用相同大小的小正方形摆就行了。
师:刚刚我看到有个孩子的小正方形太小了,尽管手中有50多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但是仍然摆不满,怎么办?
生1:可以再剪一些;
生2:老师,我知道了,我可以这样摆:围着这个挑战单摆一圈,一行摆8个,摆10行,共需要8×10=80个。
生3:我还可以用更少的小正方形来摆:沿着挑战单的一个长摆10个,沿着它的一个宽摆8个,只需要17个小正方形就能求出要想摆满需要的小正方形的个数,共8×10=80个小正方形。
师:你们都是未来的小数学家!怎样才能得出这个长方形挑战单的面积呢?
生:只要用横着摆的小正方形个数乘竖着摆的个数就可以了。
师:如果没有小正方形辅助,你们能很快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生1:因为横着摆出来的就是挑战单的宽,竖着摆的是它的长,所以可以直接用长×宽,得到面积。
生2:也可以量出图形的长和宽,再把这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了。
……
以上精彩分享的诞生是继第一节浪漫感知面积后的又一个以动作经验为基础的知识探索,结合矩阵图,结合丰富的动作游戏,引导孩子们使用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描述自己的动作,促进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从而初步建构生成面积观念。
智慧的教师会遭遇到幸福的烦恼,当一些问题给此阶段的孩子们造成认知冲突时,不过这种冲突一般都在此阶段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中。冲突就意味着挑战,挑战就意味着有趣和好玩。所以,在课堂中有意识的给孩子们制造认知冲突很有必要。
那些将低段数学学习等同于每天一张口算题卡的机械操练的人,永远也无法体会到精彩观念诞生带来的乐趣。而动作经验的辅助游戏也在教学中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