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服饰制度中的官员服饰形制----以图示法介绍明朝官员的服饰等级及形制特点。
明朝官员服饰基本形制与唐宋相近,分为朝服、公服、 常服等。但是各级服饰的等级区别更加严格。
壹、朝服
朝服的基本形制是梁冠,赤罗衣,青缘领,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 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梁冠的冠顶有金梁,公为八梁 。其形制源于汉代的进贤冠。朝服的穿着搭配一般也有严格的规定,顺序从里到外分别是:贴里、搭胡、圆领、中单、衣裳、蔽膝、配件。
贰、公服
明代官员的公服专用于奏事、侍班、谢恩及见辞的时侯。形制为袍式,以袍的颜色,袍上绣花的花径大小以及腰带的质地分辨品级。这种服制为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用纻丝或纱罗绢制作。袍服颜色,一至四品为绯色, 五至七品为青色,八至九品为绿色。按品级绣织各种大小不同的花纹。八品以下官员的公服没有纹饰。穿公服时,头上须戴展脚幞头。
叁、常服
明代常服,一般用在自己的馆署内处理公务时穿着。
常服以乌纱帽、团领衫、革带三部分组成。革带上的銙饰,是区别尊卑等差的一种标识,如一品用玉带銙;二品用花犀带銙;三品用金银花带銙;四品用素金带銙;五品用银衱花带銙;六品、七品用素银带銙;八品 、九品用乌角带銙。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朝廷定职官常服使用补子,用金线或彩丝绣织成禽兽纹样,缀于官服的胸和背部,通常作成方形,前后各一,文官用禽,以示文明;武官用兽,以示威武。
所用禽兽尊卑不一,以辨别身份等级。如《明史·舆服志》中记载: “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 、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 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肆、宦官服饰
明朝官员服饰中值得一提的是宦官服。明初宦官的衣装非常简单朴素,基本都是乌纱帽、团领衫和乌角巾等。有官职的宦官,只在乌纱帽及团领衫胸背部以描金、绣花样式作简单的标志。
到了永乐以后,宦官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记载,永乐以后 ,宦官在皇帝左右,必蟒服,形制如曳撒,绣蟒于左右,系以鸾带。其次还有飞鱼服和斗牛服。都是因为在衣服上绘有飞鱼和斗牛纹样而得名 。蟒服、飞鱼服、斗牛服是明代三种特殊的服装,与皇帝的衮服相似。 因此不在品官服制之内,是皇帝赐给内史监官和高级官员的赐服。
一般而言,蟒服在赐服中的位置等级是最高的。其中,蟒服上所绘蟒兽纹饰形象是区分等级的标志。分有“坐蟒”与“行蟒”两种, 坐蟒尤贵。蟒袍加身,是士大夫们的最高理想,意味着位极人臣,荣华富贵。
<飞鱼服>
飞鱼,据《山海经》载:“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具有神话色彩。《林邑国记》说:“飞鱼身圆, 长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蝉。”是一种龙头、有翼、鱼尾形的神话动物。
<斗牛服>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飞鱼有鱼鳍, 斗牛有牛角,麒麟有牛蹄。
然而,在嘉靖十三年(1531),明世宗出行途中,兵部尚书张瓒穿绣有蟒纹的衣服朝见。大怒,质问大学时夏言为何二品官穿绣有蟒纹的衣服。夏言回答尚书所穿并非蟒服,而是装饰艳丽的赐服飞鱼服 。之后礼部奏请规定文武官员不许擅用蟒衣、飞鱼、斗牛服。同时禁止华丽怪异的服饰颜色。大红纻丝罗服,只有四品以上以及京城五品官署长官和为皇帝讲论诗经的讲官可以穿。五品官以及御前讲席不是讲官的,都穿青绿色锦绣衣装。遇到吉庆典礼,只穿绒褐。
万字巾:是古代男子带一种头巾。其形状上阔下窄,形状如万字,明代以前多用于庶民,明初规定为教坊司官吏之服,后广泛用于武艺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