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别管我

事件1:
小宝今日每天的跳绳练习,自己定下目标:50个,每次要完整的跳十个。
第一次10个跳完,我说“可以继续跳呀。”
第二次没有跳到10个,因为我发现他摇绳的时候两只手高度不一致,又提醒“两只手要平齐,绳子才不会偏。”
小宝继续,还是坏,我又说。
小宝说:“妈妈,你别管我。”
我马上闭嘴,因为我发现了小宝的情绪,虽然还是觉得自己说的没有错,还是告诉自己接受他的想法,这就是他现在的样子。
跳到40个后一直不能完整的完成第5个完整的十个,他有点累了,我又开始说“接着数就可以,不用从41开始了。”
小宝依然说“妈妈,你别管我了!”
OK!管住自己的嘴!
终于经过了很多次的重新开始,终于完成了从41到50的挑战!
马上给他点个赞,“宝贝,你终于做到了,你坚持到了成功!快让我来抱一抱!”
带着成就感的笑容灿烂!

事件2:
小宝进行控笔练习,我在一旁写记录,每次回头看到他的手指要触碰到笔尖了,于是一次次的提醒他“手指往上一点,离笔尖太近了。”
等到小宝完成练习时,他抱住我哭了,“妈妈,我不想让你管我。”
“哦,妈妈刚才的提醒让你伤心了吗?你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来不想让妈妈纠正你是吗?”
“是的。”
此刻我还是陷在我是正确的意识中,我告诉他为什么手指握笔不能太靠下,会挡住视线看不到自己写的字,并且给他做了示范,还让他又试验了一下,结果并没有得到小宝的认可,还是很伤心。
“的确很认人伤心是吗?妈妈总是在纠正。”
头埋在我的怀里点点头。
那一刻我回来了,看到他的感受。
“妈妈太着急,着急让你把字写好,可是对于一个6岁的小朋友来说写字真的太难了,妈妈想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写不好字的。我知道我有点着急了。”
“妈妈是想你能写的好,并不是批评你写的不好,如果下次妈妈还是想说的时候说的慢一点、小声一点可以吗?还会让宝贝那么伤心了吗?”
“可以。”
已经平静了下来,停止了哭泣。

复盘:
1、学会闭嘴
事件1中开始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还是认为自己是对的,但在小宝提出要求时马上接纳,并且不带有任何情绪,避免了向孩子射出第二支箭(我不管你你能学会吗?不想让我管以后什么事都别找我啊!)
2、觉察自己
及时觉察到自己潜在的要求和控制欲,甚至是对孩子行为的错误解读(开始我有这样的想法:写字时不让我说是因为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觉察到自己把关注点放在了未来并给孩子贴标签的念头,然后马上回归到当下,此刻我应该如何与小宝共情,给到支持和爱
3、看到孩子
小宝跳绳第一次表达时看到了他的情绪,第二次表达时看到了他的自我要求和坚持,并在完成后及时给到肯定和鼓励;事件2看到孩子在我语言中感到的挫败感,理解了写字对于一个小孩子的难度,理解了他的情绪更多是来自于我的语气和态度。

后续:
睡觉前和小宝说了自己对这两件事的感受,我看到一个勇敢表达自己想法的小朋友,我还看到了一个坚持不懈的小朋友。收到很自豪的回复:“那是必须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