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色姐姐:
转眼间,我已毕业两年,来到省会工作一年。这段时间我猛然发现,我似乎还没有完全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似乎我身上的学生气还很浓,似乎我还没找到“社会生存法则”。
不久前,参加读书会,我提到自己总是被叫去加班,干各种杂活,甚至还有去参加比赛、学习新技能的经历。还说自己很认同前辈说的,“趁年轻多学点,既是为了以后上班能从容应对,也是给自己未来多一个选择的机会”。
然而,当时有一个曾在体制内工作十余年,现已走出体制的姐姐说,我这是典型被PUA的牛马,还说我没从学生思维转变过来。
她这轻描淡写的话,在当时并没有惊起任何波澜,其余人没有继续讨论此事,我也沉默不语。
可事后我总是会不经意想起,我真的还没有转变自己的学生思维吗?我真的做错了吗?
很久之前就看过房琪写过这么一段话:
“在我看来,一家公司或者一个老板,要的不是你‘什么都可以’,而是你的稀缺性与不可替代性。至于短板,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修饰与弥补,至少把它拉至平均水平线”。”
说实话,当时看到这么一段话时,我心中是有触动的,也想像她说的那样发扬自己的长处,让自己变得无可替代。
记得曾经也和姐姐讨论过“全才”和“专才”,曾经我确实也想过钻研某一项,让领导迅速发掘我的光芒。事后我发现,作为新人,什么都得学才是领导培养、选拔新人方式。
因为这不仅能看到我们的态度,还能看到我们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抗压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组织协调力。因次比起我会某一项工作,做一块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砖”才更符合我们的工作要求。
因为我们不仅会有岗位轮转,还有不少晋升空间,若是想到领导岗位,那必须要精通所有业务。
所以如今的我还是以学为主,还是在一点一点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在不断的尝试新任务,在不断突破自我。所以我总是在加班,我做了很多其他新人没做过的事。
对于领导交办的任务,我几乎不说“不”,这真的错了吗?
如今,很多知识技能我都是需要用的时候才会去学,就像老师布置的作业即将要交了,我才会动起来,而不是未雨绸缪,而不是有计划地系统学习。
哪怕我的师父一次次告诉我,要用业余时间钻研计算机、心理学、管理学等内容。还说他曾经就是用了很多时间阅读、学习相关知识,才能走到今天。
虽然我知道我应该按照师父说的那样去做,但我总是不以为然,总是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沉淀;虽然今年四月的那场培训已让我悔恨当初没有早点听进师父的话语而痛哭流涕,但哭过后我依旧没有任何改变。
这样的我是不是典型的学生思维?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完全没有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欲望和能力,没有自己的规划和专研某些技能的沉淀。这样的我或许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吧。
上个月姐姐给我的那封书信,总是让我忍不住深思,我的时间都去哪了?虽然最近吃喝玩乐的频率有所下降,但闲暇时光我依旧没有精力磨练自我。
不懂是不是我过分恋旧?偶尔我会回看过往的日记书信,回看曾经的朋友圈,回看我的照片视频。我会拿当下和过去对比,我会怀念曾经,会感叹当下,但却不知如何规划将来。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在读书时就没有思考过,走一步看一步基本是我这么多年来的选择。如今,我虽然会给自己做计划,但并没有一个宏观把控。也就是说,我的计划不是把大项目拆分,而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这样一来,三年五载后,我应该还是这样一个无所事事、没有成就、没有突破的“新人”,有种“当天和尚撞天钟”的无奈感。这样的我跟去年的我或许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吧。
或许姐姐会说闲暇时间准备心理咨询证、法考、在职研究生都是不错的选择。但不知为何,我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理由,最终没有行动。
我不知道我想做什么,或许我又一次迷茫了吧。看见姐姐能一点点朝着目标奋进,能坚持自己的热爱,真是好生佩服,有目标有动力真好!
愿早日听到姐姐的喜讯,愿我能尽快找到方向。
小梦
2025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