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雨算不上很多,最近天空一直是雾蒙蒙的,见不到多少阳光,这倒是在学校少见的天气。前几日下过几场小雨,便让我想起写这篇文章来。脑海中浮现的也不过是一个题目,至于究竟要写些什么,就实在是想不出来。
我曾经很认真的背诵过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是一个我至今想起来都恶心的语文老师让我们背诵的,截取一段。
我的理智告诉我,我恶心的是他的人品,而不是他所教授的语文。就好像你讨厌的一个人,总是会有那么几分闪光点,即使我们总是选择性的去忽略。
不可否认,《听听那冷雨》是我所有中学课本里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没有之一,而是唯一。至少目前是这样的,还没有改变。
其实中学时代,最可怕的一件事就是,朗诵熟读全本,并背诵!背!诵!想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的去认真地背诵过,可能过于自信,所以也就懒得去背,索性自己幸运,几乎很少被抽到起来背诵课文。
我想山东的同学,大部分是看过这篇文章的,对于美的东西,谁能有完全的抵抗力呢?写文章的人,初期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文章搞得很华丽美好,最好加上几句别人看不懂的语句词语,显得自己很优秀。恩,就好像真的会有人看一样。
看各种古诗,背各种宋词,婉约派,因为美。然后费劲周折的挑选几个词语,放在自己的文章里,最好是有人肯问,然后你清清嗓子,告诉他:某某词的出处是某诗的某一句,此诗又是谁写的。说不尽的享受好不好。
就好像现在,耳机里不放着《斑马斑马》,旅行没有去过大理西藏就不好意思说自己文艺一样。身边的人藏不住对旅行的向往,可是越是向往就越是害怕,怕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个样子。其实人都是很自私的,我打赌,真正喜欢宋冬野的人,心里必然是矛盾的,不想他火,因为会烂大街,又不忍心他不火,因为喜欢。虽然我一直觉得,他的歌翻唱的人,似乎都比他唱的好听。
那个喜欢把文章搞得华美异常,喜欢费尽周折想词,喜欢各种民谣,就是现在提笔的七令。
两年前,大理,丽江,凤凰,是我觉得必须要去的地方,可是现在的心情有已经寥寥。
两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前尘隔海,往事如烟,你听,那冷雨。
不是一个留恋过去走不出去的人呢,而是一个不愿意去忘记的人。几年前,文艺还是一个夸人的词汇,现在已经成了恶心人的用语。女神还只是奥黛丽赫本,苏菲玛索的代名词,现在已经人人可称,只要有个好点的手机。
我一直认为九零后是没有“回忆”的一代,总是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转移,身边的人变化的快,曾经记忆中的地方,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就会被拆除重建,即使是喜欢的东西,也会因不知名的原因逝去。我们的记忆没有落脚点,古屋不在吗?
我心安处,即是吾乡。
那些曾经的一切,都不会离你而去,只是隐藏在记忆的最深处。
······
这些话,我不知道说了多少次,拿来安慰自己,拿来安慰别人,其实,还是很有用的。最近却是越发的没有用了,所有的事情,总是会在同一个时间段内 爆发,不仅仅你一个人。
比如,总是在那么一个瞬间,身边的人开始大批的脱单,似乎商量好了一般。抑或,在某个时间,你会发现,身边的人都遭遇了或多或少的不幸与困苦。我可以说是缘分,但是,更应该说是,是一颗石子,突然落入湖中。
其实,我推荐所有人去回忆自己的曾经。我写日记,写空间说说,日志,在qq空间已经快被淘汰的时候,我依旧不愿意放弃。而且不会去删除,只是在觉得,在某个时刻,可以有个地方,让你回忆起,多年前的你,是个多美妙的事情啊。
包括如今的写文章,依旧是如此。随着人数的越来越多,越是不能写出自己的文章。人少的时候,可以做自己喜欢的样子,自己开心就好,渐渐地也就不能这样想了,因为我怕自己的不合理想法,影响你们,是不是太自大了。
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
所以,现在是,喜欢你任何样子,不违本心,不负真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