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即是《温一壶月光下酒》,想必一定是与喝酒有关的文章了。这样的题目,总觉得应该是古龙写的,作者偏偏是文字清淡满是禅机的林清玄!那就读一读吧!虽不善饮酒,但有关酒的文字,还是喜欢看的,(貌似吃货对与吃喝有关的文字都偏爱吧?)何况又是散文大家林清玄的文章。
“煮雪,如果真有其事,别的东西也可以留下。我们可以用一个空瓶把今夜的桂花香装起来,等桂花谢了,秋天过去,再打开瓶盖,细细品。”开篇即是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词句,引人入胜吧?
作者接着把各种意想不到的情趣,写进文字里,“譬如将月光装进酒壶里,用文火与酒一起温了来喝……此中有真意,乃是酒仙的境界。”将无形的东西拿来下酒,本就是一种意境。作家说“喝酒是有哲学的”。接着举例说明何为“下乘”、“中乘”、“上乘”的喝法,此番才算在作家的文章里明白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才是上乘的喝法。原以为,一个人对影独酌是何等孤单寂寞?即便是孤傲洒脱的诗仙李太白大人,也免不了有几分落寞。我总觉得一人独饮只适合喝茶。饮酒,一人独酌,多半是失恋或者失意之人,借酒消愁而已吧?而作家笔下,这才是喝酒的最高境界!接着以诗一样的语言,列举春、夏、秋、冬四季对花、树、竹、篱笆等等有形无形的季节性标志,各分列出饮何种酒来对应,真是酒仙执笔啊!
继而说到“诗词也可以下酒”。“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时,宜读柳永;喝烈酒则大歌东坡词。……”好独到的解析!好风雅的志趣。这观点,完全赞同!自古以来,诗词和酒就是结伴而行,密不可分。有酒,才会有那么多不朽的诗篇流芳百世。高兴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难过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大观园里,憨湘云说过“我需有酒,方能作诗!”可见,酒就是某些诗人灵感的催化剂。我猜想,古人在写诗词的时候,大多是把酒临风,对酒当歌的吧?那么今人读起他们的诗词,是不是也应该举杯独酌或邀三五好友狂饮细品呢?(当然不能包括未成年的小孩儿)。在酒中品味诗词歌赋,定是别有一番风味,也许就此穿越时空,与诗人心意相通,也未可知呢!(有点脑洞大开,信口开河了。)
林清玄的文字里,常常会引用一些佛法,许是作家悟禅参透了人生百味,故而字里行间,浸透着佛家的境界。但是自古以来,貌似佛家与酒,好像都是有距离或者说相悖的。除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济公大师,还真没听说酒入佛门呢。(许是本人孤陋寡闻。)印象里佛家讲究的还是“酒、色、财、气”四大皆空,可林清玄的这篇文章里,不仅仅引用了《骏鸾录》里做茉莉心香的文字,说“做茉莉心香的法门也是掺酒的法门……”还引用了《维摩诘经》里菩萨讲经时天女散花那一段典故,认为“喝酒倒可达佛家境界。试问,若能忍把浮名,换做浅酌低唱,即使仙女来散花也不能着身,荣辱皆忘,前尘往事化作一缕青烟,尽成因果,不正是佛家所谓苦修、深修的境界吗?”不懂佛法,不敢妄论,但是林清玄的这番言论,倒是别开生面,有理有趣。
一篇好的文章,总是会让人回味无穷。掩卷沉思,眼前总是浮现一弯冷月,两盆兰花,几阕诗词,一壶淡酒,三五好友,对酒当歌……这画面,想起来就很美。
中国的酒文化,有上千年的历史,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惜我所知甚少,亦不敢班门弄斧。只是觉得人生不易,纷纷扰扰的现实里,如果一味的奔波忙碌,追名逐利,终究太累,也失了来这一世的情趣。如果,偶尔有诗,有酒,有梦想,那么再枯燥的生活,也会凭填一份蓬勃的生机和无限遐想的雅趣,何乐而不为呢?
只是,今夕多云,看不到月光,那我该何以下酒呢?就以林清玄的一篇美文,合着半杯淡酒,饮一份没有主题的思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