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或是全职,单身或是结婚,无子或是生育,是你自己的选择,还是他人的决定?
在漫长的一生中,我们能否不受左右,全凭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来选择,来决定我们想要成为的人,我们想要度过的人生。
原则上是可以的,但现实却好像不可以,它裹挟着太多情感的因素,往往让人感到混沌和无助。
特别是当我们没有满足社会的期许,没有满足人们对单一价值的追求,就算只是活着,也会被无形地排斥。
我们的特别和不同被异化,被歧视,我们变成了所谓“不正常”的人,就算我们根本不知道到底做错了什么。
没有人真正关心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最适合我们的生活方式。
众人面对奇怪的事物,第一反应是无所顾忌地一脚踏入,都觉得自己有查清其中缘由的权利。
可是他们所做的是把我们从自己的世界拉到他们的群体,把“不正常”变成“正常”,以此,他们才觉得安全,觉得妥当。
所以在我们没有变得“正常”之前,我们就应该被扒光衣服,站在人们面前,所有人都可以随意批判和辱骂,好像这样,只要他们是站在大群体的一方,他们的无理和傲慢都可以被原谅。
《人间便利店》里的惠子就是身处这样的困境,她是一个三十六岁的单身女性,没有全职工作,在便利店里打工了十八年。
这样看来她集合了多数“不正常”的条件,她是天生的被人讨论和纠正的对象。
其实在她小的时候,她就因为和别人的不同,被人说有“暴力倾向”,还被父母带去看了心理医生。
她并没有错,但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她选择了沉默,与周围筑起一道无形的高墙。
长大之后,在便利店工作的日子,为了让自己融入“正常”的世界,她开始拼命模仿周围人的言行举止、穿衣打扮,甚至连同事愤怒的情绪都成为要模仿的地方。
不仅如此,她还遵从他人的指示,放弃一切主动的机会,除非必要,绝不做出自主的行动。
就算这样,她依然是个“不正常”的人,她没有正式的工作,她没有结婚生孩子。
只有当她与某人同居时,大家才觉得她终于“正常”了,就算那个男人游手好闲,懒散好色,他们都不管,只要她将要结婚,她就是“正常”的,他们自以为感动地把她治好了。
在现实的生活里,我们何尝不是有着同样的遭遇,而我们又是以何种方式来面对的?
其实就我自己并没有那么在乎外人的想法,但是自己的亲人总是以“都是为了你好”为前提,说着这样的话:
“还是去考个公务员,稳定待遇好!”
“一把年纪了还不结婚,我都替你着急!”
“以后还是要个小孩,可以给你养老送终!”
一遍一遍地听着,我也曾经怀疑是不是自己错了,不该与他们的期待和社会的方向背道而驰,可是当我试着去满足所有人的期许,我发现我不快乐了,我也不喜欢自己了。
对,我并不快乐,我的妥协,我的随波逐流,并没有让我快乐,它只是让我麻木了,让我忘记了原本的自己。
对,我不喜欢自己了,因为那不是我。
所以,我选择了一条不那么好走的路,我尊重我的特别,我也接受我的不同。
就像书中的惠子,她最终选择的是与男人分手,又找到一家新的便利店工作,以自己觉得有意义的方式走完一生。
当然,我也并不是说要和社会为敌,只是在考虑和接受自己的前提下,让自己学着去适应社会,也让社会学着去接纳我们。
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以此共勉。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作者简介:小不,90后佛系女青年,喜欢自由,喜欢胡思乱想,希望活得温柔有趣,希望人生从不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