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青椒助教培训课堂上,我们尊敬的吴虹校长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何让网络教研更有实效?
说到这个问题,就要思考什么是李克东难题?
什么是李克东难题?
“李克东教授在2008年12月20日举行的广西南宁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上曾经提到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二是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将李克东教授的问题称为当前中国教师博客发展的“李克东难题”。
李克东难题之一:为什么教师博客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
吴虹校长写了十多年博客,我写曾经写了四年左右,现在很多人在简书上写作。
简书也可以说是过去的博客,吴虹校长的问题是为什么大家发在简书上的文章不少,精品文章却不多?
怎样破解“李克东难题”之一?
教师简书上的文章为什么缺乏深度互动和思想碰撞?这个问题至少可以分解为这样几个“子题”。
第一、教师简书缺乏思想碰撞,是否有教师个体或者教师群体的主观因素?
第二、教师简书缺乏深度互动,简书这种媒介本身是否存在某些局限性?
对于第一点,我们应该结合中国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况来看,教师群体有时间利用简书互动吗?教师群体习惯于这样互动吗?教师群体知道如何高效地利用简书进行思想碰撞吗?当一个群体忙得无暇思考的时候,会有思想的碰撞吗?
退一步讲,那些写简书和读简书的教师利用简书开展深度互动和思想碰撞的情况又怎样?李教授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写简书的和不写简书的教师们深思。
教师简书为什么缺乏深度互动和思想碰撞这个问题。我认为简书本来就是个人知识管理平台,后面的留言与回复只是附加的功能,对字数和格式等有诸多限制,不利于深度的交流与讨论。但是我又产生新的疑惑:微信想必比博客更擅长于互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使用微信,人们之间的深度互动和思想碰撞就会必然地发生。
技术的成效归根结底在于人。
教师的简书缺乏思想碰撞,在于教师本身写作时的浮光掠影,追根究底还在于听课时的敷衍了事。
教师喜欢并习惯于深度思考,而不是把简书写成浮于表面的听课图片和听课内容的堆砌,缺少自己对于这节课的深层次思考。
教师的交流也必须突破刚开始的点赞交流,现在已经到了指出问题和探讨经验的时候了,没必要虚伪和客套。
教师的学习应落在实处。
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应做到真诚。
怎样破解李克东难题之二?
李克东难题之二:教师简书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
这几年,在我国教师群体中简书的确发展迅猛。可是,教师简书究竟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这倒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线教师之所以不写简书,主要理由包括:
没时间;工作压力大,身心疲惫,缺乏睡眠,没有时间去写;简书的内容对自己作用不大;不想在网上公开自己的想法,习惯纸质版日记,没有习惯和毅力坚持;真实的东西难以表达;教育问题的敏感性;教师群体是比较封闭的群体,不愿外露;有点懒;缺乏必要的思考,缺少话题;没有新意,没有新鲜的事情可写;没有感受到简书的好处等等。
仔细揣度这些原因,多多少少确实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不可否认的。
教育网络研修解决了教师的自我实现需要,教师网上学习、打卡、阅读和写简书,充实了教师的生活,教师在相互鼓励中,不断实现自我的蜕变。
对,就是调动教师内心深处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教师们才会乐于学习,也喜欢带动孩子们不断学习,从而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网络时代的幸福感。
重在方法和习惯养成。
一些教师还不知道如何选课、打卡和写简书,这就需要我们青椒助教发挥引导作用,告诉他们具体给怎样去做,刚他们开始迈开脚步开始走,会发现沿途风景的美好,就会一直走下去。
在教师行走的过程中,需要鼓励和交流,我们青椒助教要尽可能的用一颗真诚的心,和他们一起走,用自己的热情感染他们,也用自己的网络技术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网络大家庭的温暖。
当越来越多的教师网络课堂的参与方法会了,坚持学习的良好习惯养成了,会让我们的网络研修的更有效。
总之,要想破解“李克东难题”,就要手握能够让教师体验自我成长的幸福感的金钥匙。利用好cctalk网络平台,发挥助教的作用,在名师的引领峡,带动教师会学习、乐学习和善于学习。做到深度思考、坚持不懈,养成习惯,形成团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