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他和哥哥冉耕,弟弟冉求都是孔子的弟子,而且三兄弟都被列入了“孔门十哲”。
仲弓是“孔门四科”中德行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任季氏宰,上任之前,他曾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送他九个字:“先有司,举贤才,赦小过”。
孔子认为仲弓有南面称王之才,可见仲弓长于做官。但是,由于季氏所作所为,辞职后,终生追随孔子。
宾:所敬也。会意字,从宀从人从止,甲骨文“宾”字像主人在家中迎接客人;屋里一人跪坐,对面有客,屋外一只脚,表示客从外来。它非常形象,只是笔画太多,因此逐渐被简化。
宾的金文加“贝”,表示还带着礼物,并引申出赠送、赠品等义。
宾的原义就是客人,如“相敬如宾”、“宾客盈门”等。进而延伸表示用宾客的礼节相待,如王安石的《伤仲永》:“稍稍宾客其父”。
宾也引申为服从、归顺等意,如古代诸侯或者边远部落按时朝贡称为“宾服”,《史记-五帝本纪》有:“诸侯咸来宾从”。
古代以君为主,臣为宾。如《诗》:“率土之宾,莫非王臣。”
承:奉也,受也。其古字形像一双手托起一个人的样子,又像一个曲膝的人双手做出接受的样子。
“承”字的本义是捧着、举起、承载。如《后汉书》:“汉承秦制”。
承也指顺从、侍奉,如:“承欢膝下”、“承颜”等。
某些起承载作用的物件也称“承”,如轴承。由承载引申有承担义,今语有承包、承办。
承在下,所承在上,故引申有承继、继续义。今语有承上启下,承先启后。承继、承传义近,故“承”又有传继义。
承也作敬词,表示客气,如“承蒙厚爱”等。
家:居也!会意字,从宀从豕。豕指猪,宀豕结合,意为屋内有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
《尔雅》:牖户之闲谓之扆,其内谓之家。《诗·周南》:宜其室家。
家的原义指人家,后延伸指家庭,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古代女子称呼自己丈夫为“家”,如《孟子》: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
周代大夫之邑曰家,仕于大夫者曰家臣。如《左传·襄二十九年大夫》:皆富,政将在家。
天子称天下可以为“家”,如《蔡邕·独断》:天子无外,以天下为家。
家还指学术流派或者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如“道家”、“酒家”。也引申指具有某种专长或者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如“画家。”
家也作谦称,如“家父”。家也作量词,如“一家之主”。
家也是一种中华姓氏。如周幽王时(前781-前771)贵族:家父,西周诗人。家氏,名父,
全文理解为: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出门在外要像接见贵宾那样恭敬,役使百姓要像承办重大祭祀那样严肃谨慎。自己都无法接受的言行,不要强加给别人。不管在诸侯朝廷还是在卿大夫家中做事,都不能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一定照着您的话做。"
仲弓问仁的时候,他有可能还在季氏家中任职,所以孔子站在为政者的角度讨论“仁”的问题。
孔子告诉他仁是什么样。与回答颜回的同样问题不一样,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
在这里孔子提到了敬恕,“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者,此言为仁之道,莫尚乎敬也。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句在《论语》的另外一章也有出现: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此句指“恕”道。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不能理解为“在邦不招人怨恨,在家也不招人怨恨”。本章谈的是敬恕,所以此句一定也是讲“恕”道,即:不怨天不尤人。
朱子集注:敬以持己,恕以及物,则私意无所容而心德全矣。内外无怨,亦以其效言之,使以自考也。
朱熹的意思就是:敬恕待人之后,效果就是内外都不被人怨恨。这样理解显然不准确,要做到不被人怨恨是不可能的。
《论语》中有记载:“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伯夷叔齐尚不能绝人之怨,何况我们?
颜回问仁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仲弓问仁时,孔子说:主敬行恕。颜、冉之学,其方向明显不同。
其实,不管是为政者还是我们普通老百姓,都要学会敬恕待人!
四大贤母之陶母
陶渊明的曾祖父叫陶侃,东晋时期名将,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省都昌县)人,后徙居今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
其母湛(Zhàn)氏,三国时代(243年)出生于今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金川镇,病逝于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终年75岁,葬于今江西鄱阳县城东,现有陶母墓。
陶侃因年幼丧父,家贫无所依托,湛氏只好携陶侃由鄱阳回外祖父家。陶母即以纺织谋生养子,供陶侃读书。
湛氏家教严谨,教子惜阴读书,树建功立业之志,还以忠顺勤俭为美德熏陶其子。为此,小小陶侃总以清贫为乐,发愤进取,自幼伴母夜织而读书,闻鸡鸣而劳作。
因此,陶侃读书万卷,精通兵法,不久谋得一个主管河道渔业的小吏——寻阳县鱼梁吏。
《世说新语》里还记载了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时的一件事:陶侃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
陶侃的母亲收到鱼后,并不高兴,问:“这是哪里来的?”使者说:“是官府所拥有的。”陶母立即将送来的糟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
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官府的东西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从此,陶侃为官非常清正廉明,行事恭敬谨慎,对待百姓非常宽厚。
有一次,陶侃父亲好友、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江西鄱阳人)访贤遇大雪,借宿陶侃家。
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由于家中贫寒,无以款客,大多数人面对这种局面,也就只能是选择因陋就简,简单招待了。同时再给客人解释一番,希望得到理解。
但是,陶母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换钱购买酒菜。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所以头发是不可以轻易剪的。陶母如此举动, 足见她待客之诚心。
还好这顿饭最后吃得很开心,客人畅饮极欢,甚至连范逵的仆人都得到了意想不到的优待。之后范逵离开,陶侃又送出去百余里路,这就是“截发筵宾”的典故。
不久,寻阳县鱼梁吏陶侃升任庐江郡督邮,领枞阳县令。这背后,自然离不开范逵在庐江太守张夔那里的极力称赞。
陶母截发筵宾,锉荐喂马之事乡里传谈,以为贤良。官府特为陶母住所立坊,名为筵宾坊,命屋边之桥为德化桥,以此嘉彰这位贤母。
北宁范仲淹知饶州时,曾下令于德化桥头立“延宾坊故址”巨碑,供人瞻仰,以此宣传陶母“截发延宾”的事迹。
后来,为纪念湛氏教子读书,县人便在陶母湛氏故宅旁(今江西省新干县皮革厂址)建起陶侃“读书台”、“洗墨池”,旁边还建有“惜阴书院”和“金川望江楼”。
宋代名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文天祥,明代名人解缙等都到此游历并赋诗赞誉“陶母教子”。
受到母亲良好教育的陶侃,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他对上恭敬,对下仁厚,后来他又被庐江太守张夔的举荐为孝廉,陶侃到洛阳后,几次拜谒名扬天下的重臣张华。
张华开始认为他是来自偏远之地的人,不大理睬他。但陶侃每次去,都神色安然。张华后来与他交谈,大为惊异。陶侃终得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