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芭比》这部一点都不“芭比”的电影爆火。这种直接撕开男女对立不等真相并掀杆为旗的观点,的确非常容易点燃现在的男女对立的情绪。即便在当下女权主义喊得已经被不少人反感甚至开始些许污名化之后,男性在性别刻板印象的框框下也承受了许多性别带来的压力和困境,即便美国已经在刻意操作一盘模糊性别的大棋——北美已经搞出30几种性别,在学校设立厕所,在年轻人和学生群里中鼓吹各种“第三(第N)性别”。但,作为一个女性,看到《芭比》的主张,依然会狠狠共情。
另外分享两篇谈论这部电影的文章
作为一个女性观众,肯的存在让我注意到了平时很容易忽视的一件事,那就是父权制之下,男性也在承受某种程度的痛苦,而男性观众把自己代入肯之后,或许也能理解一些女性的处境。从目前的结果来看,部分男性确实感到被《芭比》冒犯了,但从电影的出发点来看,这片显然不是奔着冒犯男性群体去的。
在电影院里,被逗笑之余也会产生一丝悲观,“看来哪儿的男的都一样”。在影院外,《芭比》所引发的全球范围的争论与分歧可能会让更多女性意识到,这个世界上,哪里都没有芭比乐园。虽然现状不容乐观,但某种程度上,这种超越了国家、语言和地理层面的共识也会成为一种更广泛的联结,而这种联结所产生的力量,一定会改变些什么。
上周五,《芭比》在全球上映。首映周末结束后,它在北美的票房达到了历史性的1.62亿美元,超越了《超级马里奥兄弟大电影》和今年上映的所有漫威电影,成为今年首映周票房最高的电影。如《好莱坞报道》所说,《芭比》跨过了通常是为男性主导的超级英雄电影或大IP电影(比如最后一部《哈利波特》)所保留的票房门槛。而撑起这个票房成绩的,主要是女性观众,相关数据显示,《芭比》的首周末观众中有65%是女性。这个情况很有趣,因为通常来讲,当电影首映周末票房超过1亿美元时,男性观众总是占大多数。
「成为自己」是可怕且令人胆寒的。因为人们常常「宁可做幸福的奴隶,也不愿做需要承担责任的自由人」(陀思妥耶夫斯基)。芭比选择了向死而生,因为拥有死亡的那一刻,生命也开始有了意义。
「但如果女性在失去她之后又重新找到了她,那就会永远跟她待在一起,甚至不惜为她拼死搏斗。因为我们终于明白,只有她,才能让我们保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