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在“新题记”中写道:
二十三年母亲死去,书出版时心中充满悲伤。二十年来生者多已成尘成土,死者在生人记忆中亦淡如烟雾,惟书中人与个人生命成一希奇结合,俨若可以不死,其实作品能不死,当为其中有几个人在个人生命中影响,和几种印象在个人生命中影响。
说起不死的作品,比如那些文学经典,经历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磨砺,至今仍在浩如烟海的书的世界中存有一席之地,究其原因是什么?作家沈从文在这里给出了答案——因为书中人已经与阅读他的人的生命相结合,书中的几种印象已经对阅读的人产生了影响。
一个人活着的时候,读书对他有影响,甚至等他死后,这种影响还依然存在。因为这种影响已经穿过了阅读者本身,来到了他生活的周围;他的言语和行为无不带有书籍的影子,这也间接影响了他身边的人,使他们或多或少地沾染上他的气息。
正文第一章,对书中主人公“翠翠”的外祖父是这样描述的:
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
他唯一的朋友是一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这个女孩子名叫翠翠,父母早亡,与外祖父相依为命。因这一地的景色秀丽,翠色逼人,外祖父便给她取名为“翠翠”。翠翠在风日里长大,皮肤晒得黑黑的,但终日看着青山绿水,眸子分外清明,像是清澈的水晶。而外祖父(书中称“爷爷”)是一名老船夫,每日的营生就是将人用船摆渡到对岸。
上了年纪的老人骨头依然硬朗,还是要忙着生活。他不去思索摆渡这一活计对于他本人有什么意义,不过是诚实地履行活着的职责罢了。唯一让他觉得活着的意义的是小孙女翠翠。因为她,他才有生活的力量,因为她的生命是未知的,充满希望的。
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迫人眼目。
生活在青山绿水间,呼吸的是大自然最原始的清澈空气,看的是满眼的苍茫翠绿,细竹幽幽。鱼翔浅底,犹如在空气中轻盈浮动的羽毛。多么美的自然景色,不由得让人心生向往!不禁想起了多年前去过的云南。那里景色秀丽怡人,是绝佳的生活之地。还记得初到石林,最先感受到的是空气中弥漫的花香,那种香气温温柔柔地将人缠绕,犹如香甜的梦境,让人堕入其中,不肯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