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术》
【日】印南敦史
1
当我在第一章看到这样一个开宗明义的观点时,我产生了质疑:“无论多么仔细地研读书籍,还是会忘记大部分的内容。阅读速度与理解速度、记忆效果并不成正比。即使放慢了速度,非常仔细地阅读,也并不意味着能够牢记书中的内容。”
按照我惯常的思维,如果不放慢读书速度,是无法理解书中意思的。能够快速阅读,也许正是因为读的书数量多了,理解速度才加快了。换句话说,不是快速阅读,而是量多阅读。
2
我带着这样的疑惑接着往下读,作者接着写道: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花一周时间仔细阅读一本书,一个月后,仅能记住1%的内容。那么,同样花一周的时间,我们快速阅读10本书,一年之后,就能记住全部内容的10%。后者岂不是更加理想?
我的批注是:可是如果不是一边读一边思考,又如何邂逅那1%的内容?看来,作者还是无法说服我。
3
作者为了让读者信服他的观点,拿他喜爱的音乐做比喻:流入耳中的每一个音符,想要将其全部记住,是不可能的。最糟糕的是,如果我们想要记住这一切,就无法欣赏音乐了。我们不会想把这些声音“作为知识储存起来”,而是希望让它们自然地从耳畔流入心底,并从中获得快乐。至少,我始终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感受音乐的。
即使我们以非常轻松的心情,让音乐自然地从耳边流过,也依然会有一些声音留存下来。或许是旋律、节奏,或许是一句歌词。就这样,音乐触动了我们的内心,并在那里留下了它的痕迹。
即使他拿音乐如此苦口婆心劝导,我还是有我的理由:对于普通人、不懂音乐的人来说,听音乐时不需要思考,可是读书是需要停下来思考的一件事情,否则无法理解书中内容。
4
作者认为劝解完毕,接下去开始介绍如何用他正确的方式读书,也就是“流水式阅读”——解决时下人们只买不读的烦恼,“避免堆积”的读书法。
好吧,再规劝下去我也不会同意,不如看看他的读书方法论。
“流水式阅读”指的是这样一种读书方法:让书籍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
与之相反的读书理念是“存储式阅读”。这种传统的阅读模式注重将书籍内容存储在脑子里。
作者一再强调流水式阅读是信息大爆炸世代最合理并且可以“避免堆积”的阅读方式。
5
接着作者论述了为什么现代人没有读书时间。
直截了当地说:“想读书,却难以实现”的人,其实就是没能将读书融入自己的生活规律。也就是说,读书并没有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如同他们将健步走、跑步等其他兴趣都变为了自己的生活习惯一样。
关于这种顾左右而言他的论调,能暂时缓解我对作者观点的抵触情绪,关于这个读书即习惯的观点,我不仅认同,而且还学习到了。无论健步走、跑步或是其他想要持续做的事情,都要变成生活习惯才能继续。
而且,生活、做事、读书。。。都是有节奏的。
学到了!
作者进一步说明:不仅是读书,任何习惯的养成,最重要的都是在每天同一时间做这件事。
划重点:每天同一时间或者同一场景,条件反射!习惯成自然!
6
作者说,养成阅读习惯,必须持之以恒。因此“选择什么类型的书籍”就非常重要多了。不仅要考虑“是否想读”,还要考虑“是否可以快速阅读”。
可以快速阅读的书的特点在于,贯穿全书的线索较少,相对独立的章节较多,无论选择从哪里开始阅读都能有所收获。
也就是说,不一定要从第一章开始读。我慢慢不再对抗,而被作者“带进沟”里了:
“养成阅读的习惯,关键在于多读可以快速阅读的书。创造一个接连不断阅读各类书籍的氛围。这种已读数目不断积累的感觉,是养成阅读习惯不可或缺的巨大动力。”
为了说明快速阅读没有纰漏,作者补充说明:可以快速阅读的书占九成,无法快速阅读的书占一成。
7
既然赞同可以快速阅读的书占多数,那么问题的焦点就不在于快读阅读是对是错了(瞧,作者用绕来绕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方法顺利地说服了我),那么如何实现快速阅读成了焦点。
我开始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了。
作者主张集中阅读一本书的时间不应该超过10天,这是一个原则(画下划线)。
为什么需要这样做呢?因为,即使是想要慢慢品读的、有趣的书,读上10天,你也会感到厌倦。
尽可能做到“一天读完一本书“,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的确,我之前很注重字词积累,经常摘抄字词,每一个好词好句都要读到眼里、心里,可是这样的拉锯战,养成了我一本书拖拖拉拉读个个把月才能读完的习惯。往往再次拿起书来读的时候,都忘记了前面讲了什么,更别说把握文章的整体性脉络了。
作者说:语气拖拖拉拉地读10天,不如全神贯注地读60分钟。这样,你的阅读质量将会获得飞跃性的提高。
也许正是这样呢?为什么不试试看呢?我想。
接着往下读:花费好几天拖拖拉拉地阅读,也不会有理想的学习效率。在年读书量达到700本以上之后,我发现了一个意外的事实,用一个小时快速阅读书籍,能够使核心要点更加深刻地留在记忆里。
读到这,我不禁思考:我想正因为如此,我的网文创作才无法写出大纲,只能边写边想情节走向,经常以太监烂尾收场。
到这为止,我承认,我开始慢慢被作者说服、吸引了。
“相反,一边寻求共鸣,一边阅读,花费一个月才读完的书,最后的感受往往会是不知道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大家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可不是嘛!即使我读小说也是如此,往往花了很多时间读完一本,却弄不清来龙去脉、中心主旨,往往断章取义,耽于享受阅读时心流的感受,对于学习写法事倍功半。
作者接着写:产生上述差别的原因在于“读书密度的差异”和“是否抓住了全貌”。
正是!正是!我的思维欠缺的正是全貌。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无心插柳柳成荫!长期困扰自己的不解之谜好像得到了答案!
“这和听音乐一样,如果一超慢的速度播放音乐,我们根本无法听出曲调。每段乐曲都有其固有的韵律节拍,同理,每本书也有与之匹配的阅读速度。”
8
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连续阅读,就好像只是不间断地吸气一样,是非常痛苦的。吸气过度感到难受,呼出来就好了。同样,不要只是一味地“读“,也要“写”。
这不就是输入与输出嘛!输入是看书,输出可以写、可以说、可以演讲。
关于怎么写、写什么,作为书评人的作者,有自己的一套观点。
网络读者希望看到的并不是书评人的主观意见,而是“信息”和“事实”。也就是说,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读了报道(书评)之后,能够获取多少信息。”
这么说来,我们经常为写而苦恼,怕自己写得不好,没有内容、没有观点,其实都是庸人自扰,完全可以直接引用书中内容。读者才不管你是原创还是转述呢,只要有信息量,有收获就行。
因此,作者接着说:为了让读者感到有所收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摘录“,将书籍内容简明扼要地概括并呈现出来。
瞧,我现在写的,不也是摘录嘛!不过我摘录的比较多,还有自己的想法。
作者的观点是:最好不要原封不动地抄写整个段落,而是尽量短小精悍,将摘录的内容控制在几行之内。
9
我们之所以会觉得读书“麻烦”或“痛苦”,主要是因为这样的一个误区:“需要一字不漏地看遍所有文字,而且需要思考内容,否则就不是‘阅读’。如此,阅读就成了一项任务。
然而,如果我们一边探索摘录的“那一行“,一边阅读,那么阅读的过程就好像变成了一场探险。
试想一下,当我们去无人居住的荒岛上探宝时,会寻遍岛上的每一寸土地吗?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做这样的无用功。
我们一定会利用各种线索,尽量通过最便捷的途径找到宝藏。毋庸置疑,寻宝的过程是非常快乐的,绝不会是一种痛苦。
我的批注:这就是降低阅读难度。
有一种摘录方式就是形成文档库:直接录入电脑里,做成文本文档。因为这些摘抄会写入书评中,所以将其数字化更方便使用。
我的感受:建立自己的信息库也很重要,除了电脑文档库,也可以把纸质的段落剪裁下来贴到一个大本子里,像我初中时候的政治老师一样,拿起他的大本子,里面就有无数个好听的故事。
9
现如今,极简生活方式受到推崇。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想要拥有汽车,而且多为年轻人。他们认为,反正只是周末用一下,只要具备能够临时用车的条件(租车、分时租赁等)就可以了,即“从拥有变为使用“。
所以,没用的部分可以不用读。
除了无法快速阅读的书之外,跳过不必阅读的部分,并不会影响我们对书籍内容的整体理解。
而且,商务类书记或时下的一些心术,原本就是为了让读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阅读而编撰的。
看来,多元化世代,我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不要用自己的固定思维来看待现如今周遭的世界啊!
那么哪些部分不用看呢?
比如作者开篇自述就不用看。用来印证主张的事例不用看。“读过此书,你的人生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渲染期待的句子不用看。
要看的是什么部分?
(1) 每个话题开头,看5行左右就可以了解大概。
(2) 各章节的后面,一般都会为下一章节的内容进行铺垫。因此,此内容不看也行。
(3) 事例论证部分可以不看。
(4) 关键词搜索,只读自己想读的内容,能够大幅度提高阅读速度。
10
为什么有人阅读时感觉时间很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节奏,阅读速度缓慢的人,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其基本阅读速度缓慢,而是在于,在读书时一直保持同一节奏。
如果使用一成不变的节奏来读书,就必然会感觉时间的推进变迟缓了。这就好像我们在无所事事地等待时,会感觉时间很漫长,如果节奏单调毫无变化,人们焦躁不安的感觉也会随之增强。
因此,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阅读节奏,使之缓急有度。
11
如何一周读6本书,一个月25本,一年300本,进入一种“多读生活”的状态?
提高效率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之后安排好其他计划。
因为后面还预约了其他事情,因此商谈时不能磨磨蹭蹭,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的得出一定的结论。同样,拖延了好几天阅读一本书,就是因为没有“之后的预约”。
如果还抱着“有时间就读”的心态,你的阅读时间久一定会被其他事情侵占。避免这种情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前制定好一周的阅读计划。
预先写好6本书的书名,只等着填入摘抄和评论。
如果你的房间一角堆积着很多要读的书籍,那么请立刻确定好阅读这些书籍的顺序和时间。
我的批注:倒逼读书很奏效,但是会不会降低读书兴趣呢?
一周阅读6本书,选择书目时要选择一两本不太想读的书。扩大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范围,多一些新鲜的刺激。
还可以看推荐书目。
书籍有两种类型,一部分内容为事实、主张,为了实现自我提升。还有一部分内容为故事、情节,为了追求心灵愉悦。
可以去图书馆找书、二手书店找书、实体书店找书。
12
管理图书
过去,拥有大量图书作为“摆设”,确实曾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但是将书的物质存在作为“财产”的世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不存储,而是选择流动,这个理念不仅使用于阅读书籍,也同样适用于管理书籍。
以当今的社会发展节奏来看,出版三个月的书籍就已经不是新书了。
即使是每次筛选都能安全通过的书籍,如果一年以上未曾翻开,基本上就没有保留的价值了。
13
写到最后
人生在世,都会经历很多。而其中的一些经历,可能就会成为我们一生的转折点。因为某些事情的发生,使得今天成为与昨天迥异的一天。
在小学到初中,12-14岁左右的这个阶段,也被称作青春期,是人生最敏感多思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所接触的音乐、书籍、绘画,至今仍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我在想,青春期喜爱的东西,也许会奠定一生爱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