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北京晃荡的某一天,手机里收到了探探的垃圾短信,内容大概是“你通讯录里有人在TT上喜欢了你”。
虽然能辨别出来这是营销手段,但是还是好奇地下载下来了,顺便也精挑细选了几张高P照片放了上去。
然后一不小心到今天为止就收获了这么多赞了。期间真正投入时间玩的期限也只有十天左右。如果公众号骗赞也这么容易就好了。
刚开始登陆,系统给我看的都是颜值很高的男生。我以为整个平台的男生质量都这么高,于是全部没有右滑。
后来才知道这个左滑右滑的操作是不可逆的……
总结一下在玩探探这段时间遇到的人,大概分这么几个类型。
1.工作和娱乐傻傻分不清
这其中包括微商,做借贷的,做直播的,以及星探……曾经有一个小姐姐特别认真的问我要不要去他们公司做练习生。
2.只想建立肉体关系的
这部分男性占比多一些,如上来就会问“约吗”,即便他们知道大多数女孩都会说“不约”或者收到各式各样的谩骂举报,但是还是会抱着遇到饥渴女孩的希望执着问下去。
有些被骂惨的,会直接在个性签名中写“只走肾不走心”“不喜回复的白莲花请勿右滑”等说明意图。
3.以社交目的为主的
微信、QQ、微博这些社交软件建立关联的壁垒都很高,需要两个人有相交的朋友圈。探探陌陌这一类软件,给用户充分的线下交流可能,打招呼又不会显得过于突兀。
像斜姐这种特别宅,不太喜欢出门参与集体活动,只交三观契合的朋友的假清高人士,会把探探作为一个拓宽人际交往范围的工具。会很仔细的填写兴趣爱好、问答和个人信息,给前来打招呼的人提供充分的话题。然而事实证明,无效的社交唯浪费时间耳。
4.寻找恋爱对象的
很难去界定这部分人是打着恋爱的旗号骗炮,还是真心想找对象的。据我所知,真的有人momo、探探上找到了真爱,不过这个几率真的太小了。
而我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用户类型主要为1、2的平台上试图去实现3、4的目的。
“探探无真爱”的道理我是早就听过的,然而后来发现连三观兴趣的真契合都是很难的。
大家都在很努力地塑造一个很虚的个人形象。
男生骗赞的手段就是用锐化滤镜凸显八块腹肌;有车的露出车标,没有车的露别人的车标;用萌宠来打造一个有爱心的形象;在健身房挥汗如雨的全身照(记得拉腿);个性签名用英文最好,反正千万别是“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这种;职业一栏填个投资人一类。
女生骗赞的话,长得好就可以了,露出身材,时不时刷一下存在感。
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里,还想着去找个soulmate,确实显得挺可笑吧。然而我还是固执地这样做了。
我比较喜欢有些文化气质的男生,相貌身材过得去就好,所以往往被其他女孩排除掉的偏偏入了我的眼。
有一个很喜欢动漫的宅男,他家里藏了很多手办,还养了一只猫。
之前一直聊的蛮好的,直到他无意间透露家里还有一只猫是另一个探探女孩寄养在他家的,才解除了匹配。
原因不是他养了其他女孩的猫,而是他养了其他女孩的猫这件事他主动告诉了我。
有一个戴眼镜的西二旗瘦瘦程序猿,头像里有一张是网易云音乐收藏的歌手,里面有我喜欢的小飞机场。个签处拽拽地写了句“相亲先看歌单”。
于是管他本人丑还是好看呢,就匹配上了。
但是由于天不时地不利的原因,互相成为了好友表中的尸体。
后来有次去中国电影资料馆的时候,滑到了一个挺特别的男孩。
他放出来的照片是做鬼脸的,且只有一张,标签是“不打王者”,看到的一瞬间我就噗嗤乐了。
接着往下看,他喜欢的乐人是德彪西、肖斯塔科维奇、德沃夏克之流,爱看的电影是《低俗小说》《发条橙》《上帝之城》《美国往事》。
初步审核通过,起码文化层次这关通过了。
我破天荒主动聊了几句,想着和这样的人聊天应该会了解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吧。
后来聊到乐器之后,他说他会吹单簧管。再一问学校,国内艺术院校top3,很满意。
然后就迎来了第一次面基。
那天刚好《敦刻尔克》上映,就约在三里屯附近一个电影院一起看。我特意化了个大浓妆,穿了个活泼又不失严肃的裙子。
见面之后感觉对方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不过本来就不是奔着荷尔蒙来的,也没太介意。
《敦刻尔克》太沉重了,看完电影两个人都很疲惫,于是按照常规套路就吃了个饭。
吃饭的时候又聊了聊关于学乐器的事,对于到底存不存在“军乐队”这种东西争论了一番。
到这个时候我的感觉都还蛮良好的,但是因为对方的口气都比较强硬,所以我没有任何想发生故事的想法。
后来聊到兴起时,他把胳膊放在了我的椅子上。我装作玩手机状,对他的行为和语言都不予回应。
回去之后他对我说,感觉我挺不错的,想和我进一步交往。
我只好告诉他,目前没有谈恋爱的想法。
一周之后,我在他的朋友圈看到了一张情侣合照。
我后来也用过另外一个不看脸的交友软件,然而做完测试问答后,软件匹配了三分钟,一个和我相契合的都没有。再看一看广场,发现它的模式也是向上聚合的。
一部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比如会弹唱、rap、油画的,会收获几千点赞。而那些点赞的小透明们,没有人愿意多去了解他们一分一毫。
原来走到哪里,鄙视链就会被我们带到哪里。
原来我们都很轻易地就能对他人投入期待,期待这个世界突然出现一个与你天生一对的人。
然而一次次鼓起勇气,发现对方不过是和你一样披着“快来喜欢我吧”的外衣的人。
其实仔细想想,连对于周遭熟人圈都懒得去挖掘的人,又怎能指望对方像做100问测试题一样对了解你这件事投入时间和精力。
一开始我们都是怀着开放的心态去交流的人,后来开始惧怕被厌烦、被质问,暴露缺陷。
又惧怕遇人不淑,惧怕在恋情中被玩弄,不再信任别人。
于是继续回到独居房的一隅,开始寂寞地网上冲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