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问她:如果我娶你,你会不会嫁我。她没有回答,心里却默默的给出否定的答案。曾经男生宿舍的人卧谈会的时候,一致觉得她是大家最想娶回家的老婆,善良,温柔,娴静。曾经有人说,毕业就娶她,她依然沉默,因为她知道自己还不想嫁。
直到有一天,她问别人,如果我嫁你,你会不会娶我,问了两次,对方都没有回答。她知道了沉默背后的答案。
为什么在有机会和某人一直走下去直至白头的时候,却总是刚开始就结束呢。是啊,那个讨论她适合当妻子的男生太帅太好还花心,她想要忠诚;那个问她愿不愿意嫁的,情绪急躁,容易专制;那个说毕业娶她的,只是随口一说,答案根本不重要。她说自己还想找一个更适合的,什么是更适合?那一定是远方的。眼前的人太现实,只有柴米油盐,她想要的诗意和远方。她觉得自己一定能遇上那个既现实又浪漫的人。
听她内心的声音,想到劳伦斯的小说《虹》。她像极了里面的女主厄秀拉,眼前的不想要,远方的得不到。
小说写的是一家三代人的爱情与追求。祖父母一见钟情,于是祖父拿着路边采的水仙花就去求婚,祖母结过婚,第一个丈夫死后来这里当佣人,她同意祖父的求婚,俩人一生很少说爱,但爱在无数默默陪伴的时光里都存在。他们认定彼此后,过起男耕女织的生活,一生忠诚于对方;父母亲也是自由恋爱,即使遭到祖父的反对,母亲依然选择父亲,两个灵魂不和谐的人,沉迷在肉体的欲望中,一生生育了八九个孩子,他们彼此满足于这种平庸的现实生活;到了我这一代,一切都变得不安分起来,喜欢过小伙子,也和女老师有过关系,后来从战场归来的小伙子想要娶她的时候,她心里却拒绝了。她爱他,他爱她,但她更爱远方,小伙子帅气,有钱,但他没有灵魂,另一个喜欢她的男人,阳光,有勇气,但平庸。她想找一个完美的人,帅气,有钱,有才还有爱。是的,她想要完美的人,她想要将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在一个人身上实现。结局当然是一个人。
祖父母和父母都可以择一人安心终老,到了她这一代,爱过很多人,却依然找不到那个终老的人,为什么会这样?
还是选择太多,自由太多。这是好事,也是不满足的根源。“以前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所以,祖父母和父母在认定彼此之后,就没想过要换人,脑海里没有这种意识和概念,也就安安心心的相伴到老,遇到问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就这么一辈子走下去了。
如今,到了厄秀拉这一代,见得多了,想的多了,人变得不满足,总以为更好的在前方。这就像讲心事的她,总以为还有更完美的人。就这样错过了那个适合的。
高科技的今天,带来方便的同时,这些信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沟通和联系变得如此便捷,我们太快的和一个人有激情,激情过后,感情还没来得及发展就换下一个人,永远在这种不满足的状态下不停的换,永远找不到想要白头的人。
哪里是遇不到对的人,分明是我们自己还没有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就像林忆莲在《词不达意》中唱的:“我也想能与你搭起桥梁,建立默契,我必须得看明白我自己,翻译成一句我爱你”。现实中的我们往往是感情过了激情期就分手拜拜,我们没时间,没耐心深入了解一个人,即使深入了解了,又因为总在盯着对方身上没有的缺点而耿耿于怀。
看完《虹》,突然发现自己在感情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和女主人一样,总是企图遇见一个人,他身上有我所喜欢的所有优点,并且,将这种优点理想化。就是在这种虚幻的幻想中,去找那个对的人,当然是找不到。不仅要求的多,还多爱情没有耐心。
小说的作用是什么?于我而言,一定是窥探别人的人生,在这种窥探中进而照见自己。很多时候,在适当的时间遇见适当的书,你真的会在书中看到自己,进而在书中的人物故事中看到自己的经历,有时候在看书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自己的反思。我喜欢这种感觉,也喜欢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劳伦斯的《虹》,在细腻的描写中,探索内心,若干年后再看,一定还会有不同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