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之前,我们先缅怀一位大学老师:
今天(11月22日)是中科院院士、地球环境科学专家刘东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中科院院士刘东生被誉为“黄土之父”。通过60年潜心研究,他平息了170多年来的黄土成因之争,建立了26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是多旋回学说的奠基人;把青藏高原抬升与东亚季风演化联系起来,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刘东生院士先后获得2002年国际泰勒环境成就奖和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刘东生先生已经离开我们9年了,今天是他的百年诞辰。
人的生命短暂,如何来安排,尤其是在大学这段宝贵的青春时光里。有时候也会听到一些人惋惜自己的大学时光,没有做这个没有做那个。留下很遗憾,觉得自己的大学时光就是喂狗了!那么,会有同学问在大学,我应该做些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反问你一下:你想在大学里做什么?
尤其是公认的大学中最重要的一年里——大三。为什么是大三呢?(学制不一样,专科来讲是大二,本科一般是四年)
经历过大一的迷茫或新鲜感、大二的还是会迷茫或浮躁感。到了大三,大部分同学已经能比较清楚的认识自身的不足,开始正视自己毕业以后的发展问题。而考公(公务员、)考研、就业、出国(读研或就业)成了同学们从不离口的话题。也会形成不同的群体。
有的同学学习一直保持优秀的,也有的沉迷网络游戏的;有的自身注重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的,也有的每天在寝室里睡觉的追剧甚者一礼拜不下床的(除了上厕所);还有在各类比赛崭露头角的,也有同学连连挂科的。失败的人可能从大一就开始萎靡不振了,而成功的人,一定都是到大三才奠定胜局。但到底大三如何改变自身呢?
步入大三的学习再也不是以前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而是纯粹自主式的学习方式。 大三也是学习专业知识和充电的黄金时期,因此更需要安排好自己空闲的时间。如果以后想从事本专业的相关工作,就要开始加强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社会应用方面的知识;你要确定一个专业领域或某个方向来学习和研究,这个可以从毕业论文角度来准备;还要加强专业基本能力的提升。
在这里推荐一个加强专业学习很好的方法,就是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做一个深度的调研访谈,这样你可以以全局角度去了解,同时也会增加很多工作经验。但在这个环节上很多同学没有去做这个功课或者说做了不走心,这也是在大三时期容易产生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会有人感叹大学教育有问题,没有真正学到东西,青春喂了狗!
其实重要的不在于大学教育本身,而是在于自己根本没有去努力,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结果!
在大三会有一些实习机会,这对于就业同学来讲很重要这其实是为了大四毕业做准备,毕竟很多企业很看重实习经历。实习就是对自己的能力的一种检验与提升的过程。但实习也不是病急乱投医,切忌随便到网上或有实习岗位的公司去胡乱找些岗位。
不去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不去了解单位,就是会更迷茫,更加没有方向。
实习方向可以结合自己的目标、兴趣、经历、专业、能力、证书等去找实习,这些都是结合自己并发挥自己优势的内在取向。也就是说,你的实习是有目标的,是对未来或就业有帮助的。找实习和找工作其实是一样的,如果你把找实习当作找工作的话,那么当毕业时找工作就不成问题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讲得就是这样的道理。
越早准备的话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学校大三其实是一个就业的关键,单位来校招聘已经提前到暑假了就有预招了(有的大型单位),一般学校的秋招在九月就开始了“金九银十”。
你自己回想一下,你有没有跑去听过招聘单位来你们学校开过的专场招聘会或者宣讲会呢?
对于要就业的同学来说,如果你可以提前了解一下企业需要的是何种人才,岗位需求,或者和自己专业课老师交流一下,也可去询问一下专门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如此就可以更容易分析得出自己未来能走什么路的结论。
对每个出路进行详细的调研,假如你有三条出路: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等。在调查中就可以相互对比它们各有何优势和劣势,不同的选择会对你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的支持有什么,如果不选择这条出路的结果会是怎样,用什么途径或方法可以弥补由此造成的不利。
总而言之,在了解出路就是在澄清你自己的价值,日后如何发展就是去制定相应的计划,剩下的就是自律去执行。
在我们确定一个出路之前,就因该对其更深层次的调查研究,多一些了解毕业后踏上这条路会面临的问题有所了解,也为自己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错误和麻烦。
大三也是人生成长路上的关键期,你已经是成年人了,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父母、老师还有同学朋友,可以陪伴你,但都没法替你走下去,路在自己脚下,种什么因,就会得什么果。
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位置,对自己有个全面了解,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多强。
在大学还是要学好自己的专业,增加知识储备;最好交真心的朋友,拓宽自己的视野,多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为未来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