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绝望的主妇》中,有一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勒奈特的双胞胎儿子之一的普雷斯顿,长大之后,和勒奈特有了隔阂,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和她无话不谈。勒奈特感到很受伤,并想方设法地打破这种隔阂。
勒奈特在普雷斯顿常用的社交网络上,注册了帐号,以一个同龄女孩的身份,和他聊了起来。在虚拟的世界里,勒奈特渴望已久的亲密感终于回来了。普雷斯顿告诉她学校里的趣事,告诉她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女孩。交流了一段时间后,普雷斯顿对这个“女孩”心生好感。在向她表白之后,才发现这个所谓的“女孩”,原来是自己的母亲。母子俩又陷入了相顾无言的状态。
勒奈特有些手足无措地找儿子解释,向他道歉后,又说了一句:“我只是很怀念,曾经的无话不谈。”说完,她的眼圈红了,眼眶里泛着泪光。
当我们一天天长大,接触到的世界越来越大了,我们发现,我们再也不需要依赖于父母了,我们和他们的共同语言也越来越少。于是,我们开始不耐烦了。和他人侃侃而谈,对父母却惜字如金。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段子。
爸爸给孩子打电话:“儿子,你什么时候回家吃饭,做的都是你爱吃的。有糖醋鲤鱼,还有……”儿子打断了他的话:“不回来吃了,有个聚餐。”爸爸说:“哦,那玩得开心点。”
父母在我们身上花费的心思最多。有的,是在我们看得见的地方;有的,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一点一滴,于我们,或许是可有可无的琐碎;于他们,是甘之如饴的人生,比什么都珍贵。
前几年,我上大学的时候,是在外省。平日里,除了较长的假期,难得回家一趟。那年寒假回家后,我妈逢人打招呼的语调,都透着欢愉。当晚,她陪我在客厅里看电视。过了大半个小时,她有了困意。我见她准备起身去休息,就说了一句:“妈,我一个人看电视太冷清了,没什么意思。”我妈二话没说,回房间抱了一床棉被出来。坐在我旁边,盖着被子,迷迷糊糊地睡着了。那一瞬间,我的心里别提有多暖和了。现在想来,我那时候也太不懂事了。
在父母眼里,你的一句话比天大。他们自己不重要,你才重要。他们总是用自己能想到的所有的方法,让你舒坦和满意。
有一次,小姨和姨父到我家做客。小姨家的弟弟小松,比我小两岁,那时已经外出工作了。那天姨父惦记着给他打电话,每隔个二十来分钟就看看时间。我就说:“姨父,你要给小松打电话,干嘛不现在就打?反正今天是星期六,他一整天都有空。”姨父笑了笑,说:“今天休息,让他早上多睡一会儿。我十点半过后再给他打。”我恍然大悟。
父母总是事事为我们着想,任何一件细微的事,他们都能考虑周到。这件再细小不过的事,如果小姨和姨父不说,小松又怎会知道呢?
我们对父母的依赖越来越少,父母对我们的依赖却越来越多。但其实他们想要的,真的不多。昨天,我看了蒋欣和宋小宝表演的小品《听风》。蒋欣饰演的是一个独居老人,子女在国外工作。为了找人说说话,她三番五次地把家里布置成偷盗现场,然后报警。等警察来了,她再趁机和警察话家常。小品的结尾,独居老人颇为动情地说:“我们老人要的不多,你偶尔打个电话,跟我们报个平安,我们就放心了。”这句话里,说的虽是老年人,但天下的父母,哪一个不是这样想的呢?我们要的不多,只想听听你的声音,和你说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