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工作可以重启,陪伴孩子的时光却仅有一次,没有回头路。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和往常不一样的是,今天是两个孩子第一次一起过专属自己的节日。姐姐七岁,伶牙俐齿,弟弟未满一岁,尚哼哼呀呀,未会言语。
早早就安排今天请了一天假陪孩子们过节,约上了女儿幼儿园时的好朋友搞个家庭聚会,一大早看着孩子兴奋的样子,就知道她是多么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从今年的儿童节开始,没有极特别的事情,“六一”这一天都将陪孩子们一起过节,这是我作为一位父亲在心里郑重地决定下来的事儿。给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固定一个充满童趣和快乐的仪式,立文为证。
孩子的诞生,让家里多了一些新的仪式(以下不分顺序),也多了许许多多对未来新的憧憬和发自内心的愉悦。
^_^ 家人的生日(敬畏生命,分享快乐)
^_^ 儿童节(保持不泯的童心,此时要有礼物)
^_^ 结婚纪念日(借用《北京遇上西雅图》的一句话,让孩子知道真爱的样子。“他也许不会带我去坐游艇吃法餐,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为我跑几条街去买我最爱吃的豆浆油条”)
^_^ 新年(包饺子、做煎堆),圣诞节(门上挂的袜子里要放满“来自圣诞老人”的礼物)
^_^ 入园/入学,毕业(告别过去,用期待的心情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_^ 学校内外获得奖励、表彰,完成计划或目标(在孩子的房间里贴上大拇指和约定的奖励@女儿目前最想得到的奖励依然是和我们睡在一起的天数)
其实除了以上的这些固定仪式外,大到参加婚丧嫁娶,小到日常的问候,只要是精神性的、通过这些“仪式感”能给孩子们的心里洒入庄严感、尊重、责任、荣耀和安慰的阳光,就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我的家庭生活中,还有以下这些平平常常的小“仪式”,和大家分享一下。
('') 临睡前和孩子一起阅读课外读物,聊聊白天校园里的事儿,故事读完了,孩子就知道该睡觉了。然后相互道声:“我爱你,晚安,宝贝” “我也爱你们,晚安,爸爸妈妈”。
('') 周末一起做饭菜,用漂亮的餐具装好,时间允许的话一起用手机或IPAD把食物拍得精致些。我们约定吃饭时不看电视,不哼歌,不玩游戏。吃完饭,收拾好碗筷,擦干净餐桌,把座椅收回原位。
('') 穿上漂亮的衣服去听音乐会或参加活动。
('') 过年一起打扫卫生,包北方的饺子,制作中山的煎堆,贴春联,放烟花(收拾放完的烟花放到垃圾桶里),让孩子感受到年的“仪式感”不仅仅是吃一顿大鱼大肉,看一场联欢晚会。
('') 趁着孩子祈祷(家中设有神位,用于祈求安康)问问孩子许了什么愿望。女儿说她今年最大心愿是想学画画,就想办法找到了附近的画室,支持和鼓励她去实现她的愿望。
('') 开学新书本发下来后,一起套上保护书皮(我小时候用漂亮的挂历纸包书皮,现在学校已经统一用透明书皮了),贴上班级和自己的名字,然后分类工整地放入书包里。
('') 把孩子的第一次剪掉的头发,每一次生日,得到的每一次奖励都编成家庭相册(从2013年我开始用写书的方式来记录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便于保管翻阅),把一些重要的奖状装裱在家里最醒目的墙上。
('') 每一年一家人外出旅游,让孩子感受到旅途中即便有时会辛苦,一家人在一起永远是最快乐的。
('') 出差或到外面旅游给家人或朋友带礼物。分享美好的东西,也是爱的一种表现。
生活中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儿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小小的“仪式感”和来自父母创造的温馨,孩子开始慢慢懂得树立目标,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
孩子知道自己生长在一个稳定的家,有十分善爱自己的父母。同时孩子也能理解到父母对规则约束的遵守、感受到安全感以及被尊重的自我认同感。
我们常常用 “好好珍惜现在” “陪伴好孩子” 等等来勉励自己。那就做一些孩子长大后想起来都会记忆犹新的 “仪式” 吧,这些一定会陪着孩子一辈子,温暖他/她们的人生。
「そういった「小確幸」のない人生なんて、かすかすの砂漠のようなものにすぎない」。
如果没有那种小确幸,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村上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