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鼓励远比努力重要,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将来会变得更优秀。
父母的鼓励是在提高孩子的积极性、自信心。
而鼓励是一把双刃剑,需要父母正确运用,避免雷区。
无论多大的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当孩子通过努力的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你通常是怎样与孩子交谈的那?
是夸夸你完成的真棒,然后转身离开?
还是耐心的等待孩子说完他做事的过程,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表扬?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学会正确使用鼓励避免雷区,会让我们获得更好的亲子关系。
01
鼓励雷区之一空洞的表扬
鼓励不是空洞的语言,需要实质性的内容。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去挖掘孩子身上的优点。
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挖掘出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我们对孩子所有的正面鼓励都是需要基于一定的事实。
曾去别人家做客,两个孩子玩的特别好,他们在画画,画完了开心的来找爸爸妈妈们一起欣赏作品。
这让平时不怎么和孩子进行沟通的爸爸犯了难。爸爸认为孩子画的什么都不像,简直就是瞎画。
但是面对孩子期望得到表扬的小脸蛋时,爸爸脱口而出,你画的太棒了,真好。
孩子瞬间失落,因为他感觉不到爸爸对他画的实质性赞美。只是干巴巴的为了表扬为了鼓励而说出了没有水分的话。
我走到孩子们身边,轻轻蹲下来,拥抱孩子,并开始对他们画进行分析,这个过程听他们说很重要。
并且通过他们对画描述的具体内容进行鼓励点评。
在孩子眼里他们画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像不像。
而我们成人需要做的就是,当孩子分享自己成功事情以后,具体分析并且给予积极的引导。
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性给孩子提供一些小建议,建议不是批评的语气,而且为了让孩子更清楚的认识到哪里需要再完善一下会更好。
我们鼓励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孩子不断的成长。
02鼓励雷区之二,孩子内心深处的害怕
鼓励孩子,不忘记他们内心深处的害怕。
当去别人家做客,你是否一直在鼓励孩子有礼貌,要主动说话?
当孩子不想再尝试,他觉得自己很累了无法再支撑下去,你是否在鼓励他坚持一下。
所有的鼓励都需要针对孩子当时的情况而定。
孩子如果性格属于内向敏感型,就需要父母在使用鼓励语言时,要关注孩子的内心。
自己先要做一个榜样。对于主动打招呼,父母可以直接向孩子介绍这是谁,向他问好。
提供给孩子一个主动开口的机会。这样的鼓励比任何赞美激励而管用。
孩子在经过父母多次引导还是不开口打招呼,请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
蹲下来拥抱孩子,并告诉孩子我知道你今天尽全力了,没有关系明天我可以再挑战。
真正的鼓励是建立在接纳孩子的基础之上。
记得曾看过一篇文章,家长鼓励孩子下腰,孩子已经坚持很久了,开始说坚持不住了。但是家长认为孩子还是可以再坚持一下。
结果下一秒孩子坚持不下去了,摔了下去,再也没有起来。
鼓励需要适度,需要我们走进孩子内心,感受他们当下的力量。
03鼓励孩子,关注点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当孩子做错事情时,我们鼓励的方向不是为了取得结果的成功。
我们需要帮孩子建立这样的观念:“错误可以帮助我们成长。”“错误帮助我们成功。”
这就是错误的礼物,不担心错误,我们才有勇气进步。
在这个过程里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不指出错误。
用积极的语言示范一个正确的做法。
我们可以使用这样的语言:“如果这样做会更好。”“请试一试这种方法。”
当我们把鼓励孩子完成结果,而转变成过程。那么孩子得到的是爱、理解、尊重、支持、包容。
写在最后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被接纳。通过我们正确鼓励和支持我们的孩子,孩子才更容易成为我们相信他成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