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最难完成的任务,就是让人成为一个自愿并热切追求知识的人。
家长真正的教育任务就是为他们营造一个简单朴素的学习场,带他们走向大自然,引导他们习惯阅读,影响他们爱上运动。
所有的努力和用心都是为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激发他们的潜能,带领他们体会获得知识的乐趣。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和探索从自然而然的事慢慢转化成一种习惯,内驱力自然地产生了。
教育的最高境界正是使被教育者获得一份真正的志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志趣将是他们一生提纲挈领的灵魂,扯着他们的精气神,决定着生命的质量。
培养孩子的内驱力恰恰不能从直接监督孩子的学习开始。
阅读、在大自然中玩耍、体育运动这些,使他们处在一种独立和安定的状态中,使他们在混沌中找到喜欢的东西,发现自我,追求目标,产生生命动力。再经过家长适时的外力推动,孩子便有持久学习的热情。
很多光环终将从他们头上褪去,唯有温暖、安宁、上进,对世界抱有希望的心支撑着他们的身体和灵魂。
孩子充足的学习后劲从哪里来?
曾经有一份资料谈到:上海交大少年班曾因为生源水平连续几年严重下滑而被迫停招,以后也没有再招的事。
其中有个案例:一位来自常州商人家庭的独子,初中时,父亲给他请了一对一家教,这个少年在短时间内吞下了高中阶段的所有课程,因为超前学习进入了上海交大少年班。
后来进入大学后,他很难跟上少年班的节奏,听不懂大班课,最后因多科不及格,无奈转入常州一所普通大学。
心理学研究者武志红说:“影响关系的要素有两点,爱和自由。爱,令关系更近;自由,则令关系保持距离。太近或太远的关系,都会让我们焦虑。”
智力的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或许,自制力是心理成长和治理成长的合力。
把自由还给孩子,把眼睛转向我们自己,给他们创造适宜的环境,启发他找到目标时,他的自律就诞生了。
自由不等于放任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