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介绍了弗洛伊德眼中的无意识,这是一个由生本能和死本能驱动的世界。今天一提起精神分析学说,你可能只会想到弗洛伊德,但你可能不知道,精神分析理论包含了很多方向、风格、基本假设都不一样的学派,甚至有学者得出了跟弗洛伊德大相径庭的理论结构。
有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精神分析领域,你甚至找不到任何两个人的理论是完全一致的。无意识就像是一个开源的世界,弗洛伊德打开了它的入口,后继者们再纷纷加入自己的体验和假说。
这节课,我就会带你梳理一下,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学派的几次重大发展,让你对精神分析理论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客体关系理论
我要介绍的第一个理论,叫客体关系理论,是在弗洛伊德之后不久提出的。提出者叫梅兰妮·克莱因,你也许不熟悉她的名字,但如果你多多少少认同“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一生”,其实你已经受到了克莱因理论的影响。事实上,克莱因对精神分析的影响并不亚于弗洛伊德。
她的贡献是从她对儿童的精神分析开始的。这一点让她和当时主流精神分析界产生了显著的分歧。当时精神分析的主流以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为代表。安娜·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只对成年人适用,儿童的认知功能都没有发展完善,说话都说不利索,怎么分析?但克莱因认为不是。她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房间里摆上很多玩具,小朋友讲话的时候她就听,讲到一半想去玩,她就看他们怎么玩。她认为,自由玩耍和自由联想一样,都是分析无意识的渠道。
她第一个分析对象是自己的儿子,本来只是想验证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没想到最终却导向了一个与弗洛伊德大不相同的分析方向。克莱因发现,人最核心的驱力是与别人建立和发展关系,这叫“客体寻求”,而不是弗洛伊德强调的“寻求快乐”。由此,她把注意力转向婴儿和主要照料者的关系,认为这才是精神分析的重中之重。
这里我想快速做个澄清,精神分析的著作通常把这段关系称为“母婴关系”。但今天看,这个称呼带着某种思维定式,毕竟除了母亲,父亲、祖父母、甚至月嫂都在承担照料孩子的责任。所以,我习惯用“婴儿和主要照料者的关系”,这个中性的称呼。
克莱因认为,婴儿在跟主要照料者的关系里,会投射出两个不同的客体,一个是好客体,这就是一个非常耐心的照顾者的形象,可以无条件地照顾自己;另一个则是坏客体,会攻击他、甚至抛弃他。就像我们小时候看电视,总是需要判断一个角色“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雏形。用认知科学的术语讲,这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早期图式。
后来我们会逐渐意识到:好客体和坏客体其实是同一个人的不同方面!一个人可以让我感到温暖的同时,也让我感到挫败。没有纯粹的好与坏。这既是一次巨大的幻灭,同时也让图式走向整合。但成长不就发生在这个时刻吗?
克莱因把小孩子那种两极分化的心态命名为偏执分裂心位。心位就是心理位置的意思。处在这个位置,看待世界只有两种视角:全好和全坏。当好与坏开始融合,你就进入了抑郁心位。
先别害怕,这里的抑郁可不是抑郁症,而是一种健康的状态。你的幻想破灭之后,会认清一个真相:世界上既没有人完全符合你的理想,也没有人处心积虑就是想要害你。你在淡淡的失落中接受了世界的局限,然后产生成长的动力。当然,有的成年人也会经历某些打击,然后退回到偏执分裂心位的位置,觉得“总有刁民想害朕”。
中间学派:足够好的妈妈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克莱因和安娜·弗洛伊德的观点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他们都有各自的追随者,追随克莱因的叫伦敦学派,追随安娜·弗洛伊德的叫维也纳学派。到了 20 世纪中期,这两个学派闹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精神分析学派也分裂了。
这时候发生了什么呢?出现了作为中立方的第三势力,自称英国客体关系学派,也叫中间学派。代表人物叫温尼科特,他是一个儿科医生,也是克莱因的学生。他也认同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但他的视角与克莱因不太一样。克莱因认为,好客体和坏客体是小孩子投射出来的,是婴儿早期经验的一部分 ,无法避免。而温尼科特认为,如果孩子遇到了一个“足够好的妈妈”,那么他就不会产生太多负面体验,也就谈不上对坏客体的投射了。我们与其帮助孩子整合童年创伤,还不如教给妈妈们更科学地养育孩子。
这一下,精神分析彻底出了圈,温尼科特就像今天的明星学者一样,在英国家喻户晓。他在 BBC 开设了一档访谈节目,讨论妈妈应该如何养育孩子。他认为,妈妈天生就有跟婴儿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而他的工作,只不过是让妈妈相信自己的这份能力。
他还告诉父母在不同阶段给予孩子的情感回应,具有怎样的心理价值。你看,温尼科特第一次把精神分析理论变成了育儿指南。今天,我们一谈到原生家庭,很多人会把关注点放在对父母的批判,认为“不够好的父母”是很多心理问题的源头,可能就是受到了温尼科特学说的影响。
但是你别误会,温尼科特所谓“足够好的妈妈”,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永远温柔、耐心、有求必应。这里最关键的词是“够”,够用就行了,不用完美。因为挫败是难以避免的,而挫败的体验对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假如父母因此陷入自责,反而会破坏你在育儿过程中的自如感。
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把这个词翻译为“60 分妈妈”,他说按中国人的惯性,“足够好”的标准太高了,不如直接说 60 分,才能让人松一口气。
人际和社会视角
除了亲子关系,精神分析理论还有另一条发展道路。在早期精神分析理论里,无意识决定了你的现实生活,外部世界只不过是内心的投影。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呢?似乎你跟别人相处不好,就该回顾一下你的成长经历,你的无意识,你的客体关系,看看是不是内心出了什么问题。
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个说法有一个漏洞?关系是两个人的事,为什么这段关系取决于你的无意识,而不是对方的无意识呢?有没有一种可能,影响这段关系的,是你们“两个人”真实的互动,而不只是你的内心世界?
从这里出发,精神分析又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它强调无意识与真实人际关系的交互。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沙利文、霍妮。他们除了关注一个人早期的成长经验,也关注在成年之后,如何把这些经验运用到社会生活中,
在这里,我想特别介绍一点阿德勒的理论。你可能在一本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中,听过他的名字。阿德勒指出人有另一种驱力,那就是在关系中获取权力。
弗洛伊德说,很多症状出现,是因为无意识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阿德勒的看法完全相反,认为人之所以产生症状,是为了从人际关系中获得权力。因为生病的人往往会得到更多的特权。这带来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那就是症状的“功能”。我们在后面的课程中还会介绍阿德勒的思想。
自体心理学
我要介绍的最后一个理论,也脱离了亲子关系的范畴。它叫自体心理学,提出者是科胡特。你可能还记得,“自体客体”这个概念就是科胡特提出的。这个理论特别在哪呢?科胡特重新定义了“自恋”和健康的关系。我们在生活中用到自恋这个词,往往是贬义的。自恋就是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而自卑时而自大,不敢面对真实世界的反馈。但科胡特发现,自恋其实还不错,更多的人就算面对现实,工作了,成家了,表面看一切都很成功,但心里仍然体验不到幸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感觉不到自己是个活着的人,无法体验到成就感或意义感。用大白话说就是,他们不爱自己。因为不爱自己,所以他们会把自己的价值等同于能赚多少钱,或者是否被人喜欢。这不是因为自恋,恰恰是因为还不够自恋。他们在无意识当中,无法体验到“自己”是存在的,那该怎么办呢?
科胡特提出了“健康自恋”的说法,我们能感受到内在的稳定,可以运用自己的才能达成目标。那我们成功时就可以感到自豪,挫败时也不至于伤自尊。而所有这些的基础是我们相信:我很好,我是值得被爱的。
怎么才能发展出这种状态呢?科胡特认为,发展健康的自恋,童年时期得到良好的照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你的自恋会与外部客体锁定,通过认同一个更有力量的人,比如父母、老师,或是某个偶像,在无意识中跟对方融为一体,建立强大的自体感受。比如“我希望成为像老师一样优秀的人”。到了成年之后,这种稳定的自体感会逐渐与外部客体脱离,你会逐渐意识到:“我也许没那么优秀,但我仍然是可爱的”,这就是我们健康自恋的基础。
好,做个总结,这节课介绍了精神分析的四个不同方向:客体关系理论、中间学派、人际和社会视角以及自体心理学。实际上,精神分析里还有很多重要人物和分支,比如荣格、弗洛姆、拉康、比昂等等......精神分析就像一座巨大的思想宝库,包含着各种奇思妙想,欢迎你来一探究竟。
听了这么多理论,不知道哪一个理论更能唤起你的共鸣呢?欢迎你在评论区和我交流,也可以把这一讲分享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