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并不长,薄薄一册,十万字,两个晚上就读完了。原著一点也不晦涩,情节性很强,表现的主题“人必须有道德选择权”。《发条橙》小说初版于1962年,全书总共21章,书名取自于英国伦敦俚语as queer as a clockwork orange,是指那些让人诧异又无法理解的东西。故事发生在似乎不太遥远的未来英国社会。那时人类科学技术相当发达,已经在“月宫”上建立了定居点,地球上的环球电视转播也已经成了电视文化;而就在室外,冬夜里,却恶梦迭出。正如作者所提出的“发条橙”外表像普普通通的橙子,内部却是机械装置,并非自然产物。
这部充满想象力的幻想之作所描述的场景在距今并不遥远的未来英国,更确切地说或许是在描述十年之后的英国,这让小说在开篇就带有预言性质。主角是一个正处于躁动不安的青春期同时又酷爱交响乐的15岁少年亚历克斯,由于社会与父母无法给予正确的引导,加之社会风气的日益败坏,成为五毒俱全的标准烂仔。他组织犯罪小团伙破坏社会秩序,吸毒强奸杀人无所不为,却在一次入室抢劫中被同伙背叛,在裁决入狱两年后又成为政府改造的实验品,剥夺了他生而为人所具有的自由意愿后放出监狱。当亚历克斯试图重新融入社会后才发现自己依然要为昔日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在迷惘中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由于他先后被朋友、政府与父母所背叛,并成为社会所唾弃的流浪者,这使他意识到自己始终只是所谓上帝手中的一只橙子,一只外表与内在并不相称的发条橙子。
故事分三部二十一章,写作以轮廓勾勒为主,富有象征性。小说第一部详实地陈述了主人公地犯罪事实:殴打老人,打群架,持长柄剃须刀,强奸,大喝掺毒品牛奶,最后攻击老太太致死。哥们将他出卖,送他吃了官司。第二部记叙了他的狱中经历,主要讲述政府对他的治疗过程。方法十分奇特:药物加上恐怖视觉刺激,以改造他的思想。他到头来落得一想到色情、暴力、乃至音乐,就会恶心呕吐。他陷入了自身的人性遭到怀疑的地步,伯吉斯探索着道德选择和自由意志的基本问题,问道:“难道一个人不能选择作恶就必然从善嘛?”最后一部讲述几年后主人公成了牺牲品,他却无能为力,只得跳楼了事。美国和电影版本原本删去了最后一章,其实它是最有趣的文字,在此他遇到了唯一忠于自己的哥们,对方已经成家立业,于是,主人公自由意志复苏,终于领悟到,自己得到了一次新生的机会。他立即意识到也想结婚,也想要生儿育女,同时又感到困惑,自己的孩子会走上相同的自我毁灭的道路嘛?
在狱中,亚历克斯为了缩短刑期,自愿得接受了“罪恶改造疗法”的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亚历克斯成为了一个与暴力、性欲及一切在道德领域被谴责的行为绝缘的人。只要他动了这些“歪念头”,体内剧烈的抵抗反应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是他动弹不得。在经过一系列的测试之后,狱方和科学家都非常满意试验的结果,同意让亚历克斯出狱,并且打算把这个方法推广到其他囚犯身上,以解决监狱空间紧缺的问题。
亚历克斯带着重新塑造的价值判断回到社会,却没有好下场。昔日被他伤害过的人疯狂的报复他,而他没有再用暴力保护自己的能力;他的家人已经习惯没有他的正常生活,没有接纳他的打算,而他也无法表达自己愤怒,最后甚至被他曾经伤害过的小说家软禁起来,他被迫从楼上的窗口纵身跳下以逃脱。政府的反对党拿这次“罪恶改造疗法”大做文章,令政府狼狈不堪,最后不得不替亚历克斯解除了原来的设置,使他又可以随心所欲的犯罪。在影片的最后,亚历克斯说了一句“我已经全好了”(I was cured all right),此中的深意让人思考。
书中的“罪恶改造疗法”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科学家让亚历克斯每天观看超量的“不道德”的影片,其中包括赤裸的暴力和血腥、强奸和大量的战争伤亡和法西斯镜头,同时为他注射产生生理上极度厌恶的针剂,由此产生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从原理上看来,这与后来在巴甫洛夫试验的理论上发展起来的行为疗法中的厌恶疗法(即通过与某种不愉快的刺激的结合,以消除要戒掉的行为)非常相似。在心理学的行为治疗中,对于一些反社会的行为(例如杀人、吸毒、盗窃)和酗酒、吸烟,认为它们往往是大脑高级神经过程的自觉的学习结果,对这类行为的治疗或矫正则主要采用类似于痛苦的惩罚疗法的厌恶疗法。
从结果看来,心理学家的实验基本上是成功的:亚历克斯无法再实施他的暴行,只要一有从事暴力等念头,亚历克斯的剧烈的生理反应让他对罪恶本身退却三尺。但是心理学家的设定的价值判断模式象一个无所不在的枷锁,是亚历克斯不再有自我选择的自由。
《发条橙》中,行为疗法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影片的要表达的精髓。而是迫使人们发问:如果心理学可以发展到如此程度,人作为一个完整个体,他拥有的自由意志的主体性何在?当一个人被科学剥夺了道德选择的能力以后,他到底会成为怎样一个存在?当一个人可以被机械建立一种动物性的条件反射时,他与实验动物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