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骑家里的那辆老旧电瓶车送若宝上美术班,车到半路突然接触不良,无论怎样转动把手车子都没反应,宛如一头倔强的老牛。我以为是坐凳下面的开关闭合了。找了一个地方停下打开车座椅,发现开关没有问题。
这就纳闷了,好在在我不断的鼓捣下它总算是重新启动了。我暗自思忖,这辆车实在太不靠谱,得尽快换掉才行。没想到的是回来的路上它又故技重演了好几次。
好在经过一番反复摆弄,它总算是重新启动了。一路上,我与这“调皮”的电瓶车不断“过招”。在一次次的较量中,我终于发现了症结所在——只要使用右边刹车,车子就会陷入无法启动的困境。有了这个发现后,我就可以控制这辆车了。
晚上跟徐老师说这辆车有问题,要换掉。得知我今天惊险骑行的经历后,他解释道,前段时间就担心我骑这辆车会出状况,特意提醒过我:右刹车用过后,回弹不及时,需要手动往前顶一下。因为计划换车,所以没送去维修,况且家里还有另一辆车备用。经他这么一说,我才恍然记起确实有这回事。当时觉得这么简单的小事,很容易,没放在心上。可真正实践起来,才发现并非想象中那般容易。有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唯有亲身实践,才能参透其中的奥秘。
这让我深刻地领悟到纸上谈兵终究比不上躬身实践。理论知识再丰富,若没有实践,也是空中楼阁。
我们的教学不也如此吗?我们总觉得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讲一点,学生就会多掌握一些。于是知识点被我们掰开揉碎,一遍又一遍地讲解,觉得这样学生一定会全盘吸收。其实,有时候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罢了。即便讲了无数遍,学生们在实际运用时,依然会频频出错。这是因为单纯的口头传授,学生们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缺乏亲身体验,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就如同我当初听徐老师讲述电瓶车的问题时,觉得简单易懂,可真正遇到状况,才发现自己根本无从下手。
讲一百遍不如让学生亲自试验一次。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比如在语文课上,与其一味分析文章结构,不如让学生尝试写作,在创作中体会遣词造句的魅力。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他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将所学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动手操作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思考,尝试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就像我与电瓶车过招时的各种鼓捣,终于让我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这就是实践赋予我们的能力。
教育之路漫漫,也许引导学生走出理论的象牙塔、走进实践的广阔天地比过度讲解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