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怀念“巴蜀鬼才”魏明伦先生。
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杂文家、辞赋家、楹联家,国家一级编剧魏明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5月28日晨在成都去世,享年83岁。四川省艺术研究院2024年5月28日发讣告,在讣告中表示:为尊重本人生前及家属意愿,魏明伦先生逝世后丧事一切从简,不举办追悼会,不接受花圈。魏明伦先生遗体送别仪式定于2024年5月31日上午9时30分在成都市东郊殡仪馆举行。
魏明伦童年唱戏谋生,1950年参加自贡市川剧团演戏,业余自修文学。自1957年起魏明伦开始发表习作,经历不少坎坷,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笔耕不辍。先后著有《易胆大》《四姑娘》《岁岁重阳》(合作)《巴山秀才》(合作)《潘金莲》《夕照祁山》《变脸》《中国公主杜兰朵》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戏曲文学剧本。
其剧本《易胆大》《潘金莲》《四姑娘》《巴山秀才》《变脸》等均获全国优秀剧本奖。《易胆大》与《潘金莲》当年破例双双荣获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其中《潘金莲》在社会各界引发了长达数十年的讨论。《巴山秀才》再获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真可谓“连中三元”,剧坛罕见。
魏明伦先后著有杂文集《巴山鬼话》《魏明伦短文》《魏明伦随笔》等。撰有骈体碑文《会堂赋》《廊桥赋》《牌坊赋》等50余篇在各地立碑。
在“魏明伦艺术生涯七十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著名作家王蒙曾通过视频表示:“魏明伦的大量作品,特别是川剧方面的编剧,影响都非常大。他的作品特点是既有浓厚的民族戏曲、地方戏曲的那种传统和积累,又有一种现代意识。显然,在他的作品里边,已经是应用我们新时代的新的思想的观点。魏明伦本人除了戏曲的编剧以外,他在对联、辞赋、碑文,也都有大量的成绩,继承了祖国的文化传统。”
著名作家冯骥才也称:“明伦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尊敬的朋友。但是我对他是仰视的。我心里对他的仰视,最多的还是他的才气。所谓‘巴蜀鬼才’名不虚传。他是一个跨界的人,在文学、戏剧两个领域里边都是卓有成效的。而且大家都是交口称赞的。他的文章写得老辣、酣畅,他的诗词歌赋写得都非常好,骈文好,这都是非常难的。明伦的骈文非常活泼,有时代的精神,有现代人的开放、诙谐、幽默,也有辛辣的批评和激情的赞颂。他的文字里面经常用一些俗语、网上的语言,用进去之后又非常的讲究,使他的文字非常鲜活。总之,明伦是我一说起就非常仰视的人物。”
余秋雨曾评价,魏明伦是“跨过大匠之门,并且已经走了很远的大文化人”。他说魏明伦多次“换招”,变化莫测,如同“一条不知走向的河流”。戏剧而杂文,碑文而楹联。
《魏明伦戏剧》《魏明伦杂文》《魏明伦碑文》《魏明伦楹联》集中体现了他“四个死不休”的创作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戏不抓人死不休”“情不动人死不休”“理不服人死不休”。从语而事,从情而理,他说,这个理既是剧情的情理,更是延伸到生活的哲理。谈及剧本创作,魏明伦生前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一个戏曲作者,既要谙熟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中外文学书籍有广泛的涉猎,又要有舞台实践经验,掌握戏曲艺术规律,写剧本才会比较顺手。”对于现代戏如何突破传统形式的表达,魏明伦也有自己的看法:“现代戏的‘戏曲化’,是强调运用戏曲的特殊表现手段,而戏曲的‘现代化’是强调时代特征,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这就要求现代戏的整体价值观要长久,才会具有生命力。”
魏明伦写戏,追求剧本的文学性,要求剧本“台上可演,案头可读,要在‘两可’之间。” 他曾以元代经典《西厢记》《牡丹亭》、现代名剧《雷雨》等剧目为例,强调“剧本的文学价值是可读的。”2002年,魏明伦的川剧《变脸》入选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
魏明伦热爱川剧,他曾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哪怕曾“一百次打算改行”,但“一百零一次恋恋不舍”,“川剧与我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我像儿时扮演过的聂郎,回首处,二十四个望娘滩!”5月28日上午,魏明伦的儿子魏来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我父亲在病床上还一直想再写一部戏,写个跟四川麻将相关的戏。”
佳作存人间,斯人从此逝。谨以此怀念“巴蜀鬼才”魏明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