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吹牛皮叫吹牛皮,不叫吹猪皮,吹马皮,吹驴皮呢?
首先吹牛皮的意思是个贬义词,是指说大话,说夸大其词的话,这个夸大其词的话很多是对于自身条件环境的夸大其词,用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其一这个词来源于屠夫,屠夫杀猪,杀驴杀羊,在某一处开一个口,然后使劲往里面吹气,再轻轻一划皮就裂开了,这样剥皮就非常的方便。其中因为牛皮韧劲大,牛的体型比猪驴羊等比较其他常吃的牲畜大,所以吹起来非常的费力,基本上吹不起来。用这个方法剥牛皮,很费力,如果别人说他能把这个牛皮吹起来,那就表示他是在夸大其词,所以就用吹牛皮来表示欺骗别人说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超过了自身能力的事。
吹牛皮,第二种说法来源于渡河工具——皮筏子。
有人说“吹牛(皮)”一词起源于黄河上游一带。古代的交通不太发达,史学家顾颉刚先生通过考证,在《史林杂识初编吹牛、拍马》中指出:吹牛一词最早是西北方言,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西北河流湍急,难以行舟,本地人遂就地取材,用若干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气囊,做成皮筏子,扎好口后连接成筏——相连后可承载数千斤的重物,作为渡河的工具。黄河上游沿岸的居民为解决渡河运输上的困难,就想出了“皮筏代舟”的办法。 所以,皮筏子是黄河沿岸人们渡河时,最具特色的传统工具。皮筏子古代又称“革船”,因其使用羊皮或牛皮制成而得名。当人们宰杀牛、羊时,先剥下牛、羊的整张毛皮,然后用盐水将整张毛皮脱毛,再把植物油涂抹在四肢及颈部,最后将其浸水、曝晒,让整张皮变得松软后用细绳将其缝制成袋状,只留一个小孔。对着小孔吹足气后,将小孔封紧,然后把多个皮袋固定在木排下,如此就制成一个皮筏了.当然,在古代是没有打气筒和帮浦可利用的,要想将羊皮袋灌饱气,就只能靠嘴吹了。虽然羊皮袋体积较小,可以用嘴直接吹起,但是吹的人也要体格强壮、肺活量很大才能吹得起。而牛皮袋由于体积太大,想用嘴直接吹起来根本就不可能。如果要把牛皮袋灌满气,通常就必须由几个肺活量大的成人,轮流往牛皮袋里吹气。 因此,在黄河上游一带,如果有人说他能吹起牛皮袋,当地的人听了,没人会相信,都会认为他是在说大话;而对喜欢夸口炫耀自己的人,当地居民往往会说∶“你要真有本事,就到黄河边上去吹牛皮好了!”从此,“吹牛(皮)”不仅成了“夸口说大话”的代名词,并逐渐流传开来了。
吹牛皮是个贬义词,但是夸起人来说这个人真牛,又是个褒义词。牛由一个名词变成了一个形容词,感叹并赞赏某人某物很厉害的意思。为什么牛变成夸人厉害的意思?很多人说也是有吹牛皮演变而来,这个人是真牛,不是吹牛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