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张被A4纸量化的生命格子,900个方格中悄然走了250多格,大学的24个格子也不停地跳动着,记忆却如昨。以前对大学那种向往那种冲动也慢慢淡去,留下的是站在大三门口张望的我,总盼望能看清明天自己的模样。
入学初,希望自己能够发展一下自己的兴趣,把大学过的没有遗憾。从题海游出来的我仿佛除了会做题,什么都没有。连兴趣是什么,我的特长是什么都回答不上。于是听学长学姐对学生会、社团天花乱坠的宣传,每个宣传内容都让我热血沸腾。带着傻大一的那份冲动一口气报了三个学生组织,也被录取了。都说大学了我们自由了,我们可支配的时间多了,但我丝毫没有这样的感觉,一次次无聊的会议,一场场觥筹交错的聚餐,一群群初来乍到的小干事憧憬着组织会更好的远景,就这样我的时间被支配着。那阵真的很忙,忙的连自己都不知道究竟在忙什么。
一天晚上高中同学打电话问我过的怎么样,然后他把他遇到的问题向我诉说着,我给他说了很多建议,直到他反问我的忙真的是有意义吗?我总知道别人应该怎样过,却不知道自己应该有怎样的活法。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为这个问题第一次在大学中失眠。第二天我给部长打电话说明退组织的事,最后只留在一个有家氛围的雏凤文学社和一个提高新闻能力的记者团。慢慢地发现自己对文字比较感兴趣,在平时有什么征文比赛新闻稿采写我都把它当作是锻炼,一年下来了我变成了文学社的副社长和记者团的副团长,一年来也是一种忙碌的状态,但终归知道自己在忙什么,当自己闲下来心中便有一种不安的感觉似中毒般难受,莫名的焦躁感油然而生。也许忙是一种最好的解药。
大二那年身上的担子无形地变重了,并不是说外面给了多大的压力,而是自己不想辜负自己一年的时光。和部长们一起准备活动策划和老师沟通着相关的事宜,同干事们一起把活动顺利办下来,这些活动无疑是累的。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要那么积极地去办活动,有什么意义吗?当时只是笑了笑也没有做过多的解释,就像精神病患者只有将自己心中那些奇怪的事不说出来,才能证明自己是正常的,因为这个世界还没有做好包容一切稀奇古怪观点的准备。
生日那天在书桌上贴着“过有品质生活”的纸条。为了精致的生活,我从下面的方法获益匪浅。
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寝室将卫生打扫,然后讲书桌上的东西都整理一遍,心情也不知不觉得到了缓和。现在想想整理书桌打扫卫生也是在暗示多打扫一下留在心中的垃圾,心情舒畅工作学习效率自然就好了。
有一个大致的规划。上课与举办活动有的时候很冲突,但孰轻孰重就要看这个在自己规划中的权重,一个活动举办下来接下来的路怎么走、自己的方向又在哪里?规划就像是一条路,给远方行人提供了前进的方向。我享受把想法变成现实的过程。有一些机会没有把握好就不复存在,有一些想法不去实践就会留下遗憾。有一段时间特别想做一件事,就是想请外面的老师来给我们带来传统文化的讲座,得知有一场巡回的公益讲座当时很是兴奋。于是我在网上对我们学院来听讲座意愿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写了份活动策划,随后去找负责的老师沟通这件事最终这个活动成功地举办了。遗憾的事当然也不少,一次没有通过的考试觉得第一次就快通过了下次不用怎么准备了,结果总是出乎意料——未通过。
有一个良好的人际。这并不是说需要我们刻意地广泛交友,然后就可以到处炫耀说我的那个那个朋友多厉害,朋友厉害跟你有必然的关系吗?通过各种途径我们能找到几个推心置腹的朋友,其实就是很幸运的,然后用心去经营你会发现朋友有时候生命力比情侣关系更持久。感谢我在大一就遇到自己的知己,因为共同的兴趣我们走在了一起,双方都珍重这份弥足珍贵的情谊,互相分享着阅读的感受、生活的体验,也为了同一个想法暑假跑到同一个地方游玩,从她身上我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学会了怎样去打量眼前的世界,然后怎样让彼此变得更好。也许朋友一起经历生死苦难是一种考量,但我们生活可能就是无风无浪,在平平淡淡中朋友彼此都成为更加优秀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人相伴不也是一种难忘的美好吗?
马上大三的我依然会忙下去,与大一时候被动的忙终归是不一样的。现在我忙着做自己喜欢的事,忙但不会那么迷惘。毕竟大一时彷徨过,大二也呐喊过,但大三总归该拾起些未曾有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