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宗馥莉在接任娃哈哈董事长378天后正式辞任,这场始于宗庆后去世后的接棒风波,终以“主动退场”画上阶段性句号。从2024年7月因内部分歧首次请辞,到掌权后推行改革引发老臣不满、家族反目,再到最终在信托纠纷与商标困局中卸任,宗馥莉的接班历程可谓是一波三折。这一波三折的背后,也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二代接班的共性困境,而回望中华文化5000年更替史,诸多历史智慧亦可为当代传承提供借鉴。
宗馥莉的困局并非个例,而是千万民企传承困境的缩影。截至2025年,我国将有300万家以上民营企业面临接班问题,其中过半家族企业深陷类似困境,其核心矛盾集中于三个维度。
(一)权力合法性的双重挑战
创始人往往以个人威信构建企业治理核心,这种“人治”体系在传承中极易断裂。宗庆后统御娃哈哈三十余年,形成了以其个人权威为核心的管理生态,而宗馥莉虽有“公主”身份加持,却缺乏父亲的资历与人脉积累 。她上任后迅速更换核心管理层、淘汰中小经销商,试图以制度权威取代个人威信,却因触动既得利益集团引发“合法性危机”,2024年7月的首次辞职便源于此类内部分歧。这种“新君无威”的困境,本质是企业治理从“个人权威”向“制度权威”转型的阵痛。
(二)管理理念的代际碰撞
两代人的成长背景差异往往造就治理理念的鸿沟。宗庆后奉行“家文化”集权管理,而留学美国的宗馥莉推崇现代企业制度,掌权后,她关停“娃哈哈奶茶”项目、推动代工生产、推出高端品牌,一系列改革虽让2024年营收同比大增53%,却与旧体系形成激烈对抗:老员工不满福利调整,经销商质疑利润压缩,家族成员反对工厂关停 。理念冲突的背后,是传统经验型管理与现代效率型治理的路径之争。
(三)家族关系与利益的撕裂
家族企业的“血缘纽带”在权力交接时常异化为“利益战场”。宗馥莉的改革不仅触动外部利益,更引爆了家族矛盾:2025年7月,宗庆后三名非婚生子女在港起诉,指控其转移信托资产,要求冻结18亿美元资产。这场家族内战与商标权属纠纷、企业更名风波交织,最终形成“内忧外患”的困局。这种困境并非偶然,家族成员因股权分配、岗位安排产生的矛盾,往往成为压垮二代接班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给当前宗馥莉开一个诊断药方的话,便可总结为一句话:刚柔相济方为道。
宗馥莉叔叔宗泽后一句“刚易折”的痛斥,精准点出了宗馥莉接班失利的核心症结——这位推崇现代企业制度的继承者,以“火力全开”的激进姿态推动改革,终因忽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处世智慧陷入困局 。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不妨我们先与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来一个穿越时空的对话。
曾国藩从“刚愎受挫”到“刚柔相济”的人生转折,恰为这类困境提供了穿越时空的解法。民营企业的代际传承,本质是文化与管理的融合,宗馥莉的教训与曾国藩的经验共同昭示:唯有扎根传统文化土壤,平衡刚柔之道,方能平稳接棒。
“太刚则折,太柔则靡”,曾国藩这句凝练的处世箴言,既是对自身早年经历的复盘,也成为宗馥莉接班困境的精准诠释。二者虽所处时代不同,但其“刚而不柔”导致的困境高度契合。
曾国藩的早年仕途堪称“太刚易折”的典型。京官时期,他直言敢谏,甚至在朝堂之上当面驳斥咸丰帝;组建湘军后,他以“卫道者”自居,对地方官员动辄弹劾、对同僚议事寸步不让,既得罪了满族权贵,也与地方督抚结下嫌隙。咸丰四年,他兵败靖港后投水自尽,虽被救起,却因无地方督抚支援陷入绝境,彼时他才幡然醒悟:“历观古往今来成大事者,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此后他改弦更张,以“和光同尘”之态协调各方关系,终成一代名臣。
宗馥莉的接班历程则重演了“刚则易折”的现代商业版本。接管娃哈哈后,她即刻启动“去父化”改革:强制6000名员工转签合同、取消“干股”分红,引发员工诉讼潮;终止老经销商长期合约、划转核心业务至自有公司,动摇渠道根基;试图将价值900亿元的“娃哈哈”商标转入私控企业,触碰国资红线。这种“锋芒毕露”的强硬姿态,既打破了宗庆后时代以人情维系的利益平衡,也违背了“循序渐进”的传统智慧,最终在内部反对、国资核查与家族诉讼的多重压力下黯然离职,恰应了宗泽后“刚易折”的预判。
曾国藩的蜕变揭示了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并非保守守旧,而是蕴含着“平衡”与“变通”的治理哲学。宗馥莉若能借鉴这份智慧,本可避免“刚愎受挫”的结局,其核心在于践行三条传统文化法则。
(一)以“和光同尘”化解新旧矛盾,筑牢接班根基
曾国藩的转变始于学会“柔以待人”。他曾在家书坦言:“处世之道,与其巧持己,不如拙守中;与其求胜人,不如求服人。”这种智慧对民企接班尤为关键。宗馥莉的失误在于将“现代制度”与“传统人情”对立,她本可采用“柔化改革”策略:对元老级员工设立“荣誉顾问”岗位,保留其待遇与尊重,同时通过“师徒制”让新人逐步承接核心工作,而非直接边缘化;对经销商推行“梯度整合”,先以数字化赋能提升老渠道效率,再逐步引入新合作模式,而非“一刀切”终止合约。正如宗泽后所言,接班应先“赢得人心”,这种“和光同尘”并非妥协,而是为改革积蓄力量的智慧。
(二)以“审时度势”把握改革节奏,避免触碰红线
曾国藩强调“事贵因时制宜”,主张“刚”需用在刀刃上,而非盲目冒进。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时地利人和”的认知一脉相承。宗馥莉的改革方向本无大错,但错在时机与方式:在未巩固权力基础时,便急于触碰“商标权属”“国资合规”等核心敏感问题,最终引发监管介入。若借鉴曾国藩“谋定而后动”的策略,她应先聚焦“增量改革”——在宏胜集团现有平台试点新制度,待成效显现后再向总公司渗透;对国资持股46%的股权结构保持敬畏,通过定期沟通、合规报告建立信任,而非试图单方划转核心资产。这种“先立后破”的节奏把控,正是传统文化中“循序渐进”思想的实践。
(三)以“德艺双修”重塑权威认同,超越身份光环
宗泽后批评宗馥莉“未修成德行艺业就急于发号施令”,这与传统文化中“德位相配”的理念高度一致。曾国藩晚年能“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不仅因其能力出众,更因其“立德立言”的人格魅力。宗馥莉拥有留洋背景与实战经验,却忽视了“德”的修炼——她的改革被解读为“分家另过”,根源在于未能展现“共享利益”的格局。若能践行“德艺双修”:对内推行“阳光股权”,让核心员工共享发展红利;对外参与公益传承品牌记忆,呼应“娃哈哈是一代人共同记忆”的情感价值 ;对家族成员以“情理兼顾”化解分歧,而非激化矛盾,便能逐步建立超越“创始人之女”身份的权威。这种“以德服人”的治理方式,远比制度高压更能凝聚人心。
宗馥莉的接班困境并非“现代制度”的失败,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所致。曾国藩的人生智慧也并非否定“刚”的价值,而是强调“刚需有柔辅,柔需有刚立”。中国民营企业的传承土壤中,既生长着现代企业治理的基因,更扎根着“和而不同”“循序渐进”“德位相配”的文化根系。
对新一代继承者而言,真正的接班智慧不在于颠覆传统,而在于如曾国藩般实现“刚柔相济”——以现代制度为“刚”,筑牢企业发展骨架;以传统文化为“柔”,维系组织凝聚温度。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太刚易折”的困局,让企业在代际传承中实现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