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说:“读了很多书,依然很平庸!”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说好的知书达理,读书使人优秀呢?!
为什么别人读万卷书,变得优秀了,我读万卷书,依然平庸呢?
用一幅思维导图,为你诠释——读书,会读书,读懂书,是优秀的前提。
怎么才是会读书、读懂书呢?
我们从四个维度来分析——
一,学习
读书,是学习的过程之一。
学习,从广义上看,是获得经验,产生行为的持久性。
从狭义上来说,有:阅读,讨论,学术,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
有学习,就会有知识,我们再来看知识的定义:知识是经验的固化。分为三类:①认识成果,②学术,③相识。
综合以上定义,学习,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习得知识——实践技能——习惯意识。
所以,同样是学习,同样是读书,为什么造就不一样的我们。因为有的人读书也只是读书;而有的人不仅读书,还会读书,会把书中的知识刻意练习成自己的技能,再转而成为自己的意识形态中习惯性的动作,这样的人,不优秀谁优秀?!
二,建构
建构主义是由瑞士的皮亚杰提出来的。
简单地说,就是主动把原知识,进行建构理解。
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建构:
①新信息的建构,新习得的信息,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建构适合自己的。
②改造原有经验。创新创造的过程。
建构的过程:同化——顺应——平衡。
三,利用大脑
有的人,学习或读书时,习惯性做线性笔记,一大堆文字;有的人,会巧妙地进行加工,画图,做表格。
第一类人,没有充分利用大脑的功能,只利用了语言脑和学术脑,而忽略了喜欢图像类、具象类信息的感性脑。
如果能够做到:理性脑和感性脑协同利用,那么,学习和读书的效率,一定事半功倍。
四,升级系统
前面我们说到了学习、建构、利用大脑,这些跟建构知识体系,好像没有什么关系。看似没有紧密的联系,实则前面的所有动作,都在为升级系统、建构知识体系做铺垫!
我们都知道,建造一栋楼房,地基是最重要的,地基牢固,往上添砖加瓦都不是事儿了。
那么,建构知识体系,升级系统,同样需要根基。
学习,是为了有充足的材料,也就是我们的知识。
建构,是把我们现有的材料、人力物力,做好楼房的构造的图纸,为建房做准备。也就是我们需要先把习得的知识分门别类,或者改造原有的经验。
利用大脑,是什么人做什么事儿,把人力物力财力利用到极致。也就是大脑分工理论,左脑做学术类,右脑做图像类,协作进行。
最后,升级我们的系统,楼房建好了,劳动成果,是知识的呈现。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盘点楼房的资源,也就是梳理逻辑。
同时看看,如何把楼房的可用面积利用到最极致,同样的面积,有的人能用得井井有条,有的人却用得十分混乱。
形成系统,同样的楼房,同样的装修,住的人懂不懂得利用现有资源,所呈现出来的感觉不一样。也就是,习得知识后,有的人能够实践技能,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再转化成意识,成就自己。
我是点点,点燃知识,点亮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