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花凋》:最深的绝望不是哭得天崩地裂,而是平静得悄无声息

张爱玲在短篇小说《花凋》中讲述了少女郑川娥从患病到死亡经历的人间冷暖。

郑川娥是家里最小的女儿,被几个大的姐姐欺负,下面又有弟弟,占去了爹娘的疼爱,因此她在家里不免受委屈。

生病后因医药费又被父母嫌弃,喜欢的人也背弃诺言爱上别人。

她感到自己是个拖累,对整个世界都是个拖累。

她死了,就像一片叶的掉落,一朵花的枯萎,她连死亡都是那么悄无声息。

张爱玲在《花凋》中描写这种平静的死亡,揭示了人生最残酷的真相:最深的绝望不是哭得天崩地裂,而是平静得悄无声息。在冷漠的世界里,连痛苦都变得沉默。

当郑川嫦的病情加重时,父母在隔壁房间讨论的是药价太贵,而不是女儿的生死。

她听见父亲说“现在西药是什么价钱,赶明她死了,我们还过日子不过?”。母亲寻思着也不能拿自己的私房钱买药,那样就暴露了自己藏钱的事实。

女儿似乎变成一件急待处理的旧家具,而不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这样的桥段不断地出现在张爱玲的作品里,《金锁记》中长安生病,母亲曹七巧不给买药。《小团圆》中九莉发烧,母亲蕊秋说"你活着就是害人"。

如此钟情于书写患病时的无人呵护和得不到救治,源于张爱玲自身的经历。

17岁那年,张爱玲曾因与继母冲突,被父亲殴打并囚禁半年,期间患了严重的痢疾,父亲却拒绝请医生。

这段濒死体验成为她终生难以释怀的梦魇,也使她对疾病与死亡有着异于常人的关注。

她描写郑川娥一天天瘦下去了,她的脸像骨格子上绷着白缎子,眼睛就是缎子上落了灯花,烧成了两只炎炎的大洞。

一个花季少女,在本该绽放的年龄里,却渐渐枯萎,凋零。

也许,张爱玲是在祭奠自己已经消亡的青春。那段灰暗的日子,就像无声的黑白老电影,每一帧都藏着她难以释怀的爱与恨。

合上《花凋》,突然想起地铁上那个默默流泪的上班族,想起医院走廊里独自看检查报告的中年人,在这个处处都是舞台、处处都充斥着表演的时代,真正的绝望反而变得静默无声。

或许我们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不那么"懂事",该哭的时候就放声大哭,该闹的时候就理直气壮地闹。

让痛苦有声音,让绝望有形。在这个习惯性冷漠的世界里,保持愤怒的能力,或许才是最后的自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